第九单元检测卷
1.成贵高铁是中国的第一条山区高铁,也是全球第一条山区高铁。高铁列车上给乘客准备了种类丰富的以下饮品,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可乐
B.酸奶
C.果粒橙
D.玉米糊
2.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
)
A.用钢丝球刷除炒菜锅上的污垢
B.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的更均匀
B.20℃时,50
g水中溶解了
15
g硝酸钾,则20℃时硝
酸钾的溶解度是30
g
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
而改变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4.在图所示的大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溶解后甲试管内出现的现象以及乙试管内的溶液分别是(
)
A.无明显现象;不饱和溶液
B.无明显现象;饱和溶液
C.有晶体析出;不饱和溶液
D.有晶体析出;饱和溶液
5.下表是KCI、、KNO3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
A.三种物质中溶
解度最小的是KCl
B.40℃时,100
g
饱和溶液中含有63.9
g
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D.在0℃~100℃以内的相同温度下,和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6.实验室欲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
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配制该溶液的步骤是称量和溶解
B.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只有天平、烧杯和玻璃棒
C.溶解氯化钠固体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解速率
D.转移溶液时,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将洗涤液
一并倒入试剂瓶
7.化学家庭小实验能激发我们更大的学习兴趣。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向小试管内的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物质后,观察到U形管中左端液面上升、右端液面下降,该物质可能是(
)
A.食盐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
D.硝酸铵固体
8.准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欲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
9.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如图为某压强下和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在这种状态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的溶解度大于的溶解度
B.450℃时可得到0.04%的NaCl溶液
C.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
D.升温可使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0.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蒸发掉溶剂的
B.加入的硝酸钾
C.蒸发掉
g溶剂
D.加入g的硝酸钾
11.生活生产中,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水等物质里的现象广泛存在
(1)常温下,在密闭容器中的蔗糖溶液里,溶液下半部分的甜度与上半部分的甜度的关系是
(填“相同”或“下半部分高”)。
(2)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50
g
15%的氯化钠溶液时,不需要的仪器是
(填“天平”“烧杯”或“蒸发皿”)
(3)常温下,某同学为探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汽油的溶解性不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时除了要控制温度相同、试管大小规格相同、用油同一食加入水与汽油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食用油的
相同。
(4)事实证明,溶于水时能全部解离为自由移动的和,若某溶液中的为a个,则对应的为
个。
12.工业上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晒盐已知海水蒸发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如下表:(表中数据为每升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各种盐的质量,单位为g)
海水密度/
1.13
0.56
1.20
0.91
1.21
0.05
3.26
0.004
0.008
1.22
0.015
9.65
0.01
0.04
1.26
0.01
2.64
0.02
0.02
0.04
1.31
1.40
0.54
0.03
0.06
(1)海水从密度为浓缩到时发生的变化是
。
A.各种盐的溶解度增大
B.海水中水的质量不变
C.析出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增大
D.海水中Br的质量分数不变
(2)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最先析出的盐是
。实际晒盐生产中海水的密度一般控制在范围内。由上表可知,所得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有
。
(3)下图能较正确地反映浓缩过程中海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与海水密度(d)的关系的是(
)
13.张老师在讲授溶液时,用固体M做了如下实验,图中甲、乙、丙、丁是充分搅拌后静置的现象,请回答相关问题(忽略水的挥发):
(1)上述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填序号)。
(2)上述实验可以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是图对应的
(填序号)。
(3)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
(填序号)。
(4)根据图,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
g的M固体。
14.小英同学用某铁合金样品做了如下实验:称量11.4g样品,放入质量为40g的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2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完毕后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251g。求:
(1)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为__________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可乐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酸奶不均一、不稳
定,属于乳浊液;果粒橙属于悬浊液;玉米糊不均一、不稳定,
属于悬浊液。
2.答案:D
解析:用钢丝球刷除炒菜锅上的污垢是利用了钢丝球的摩擦作用,不是利用了乳化作用;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利用的是溶解原理;用汽油洗去油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3.答案:B
解析:乳化形成的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溶解比乳化混合更均匀,A说法正确;20
℃时,
50
g水中溶解了
15
g硝酸钾,没有确定是否达到饱和,无法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B说法不正确;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与溶剂的多少没有关系,C说法正确;硝酸钾溶液恒温蒸
发部分水,剩余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
变,D说法正确。
4.答案:C
解析: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降低后,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氢氧化钙的溶
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温度降低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5.答案:C
6.答案:C
解析: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A说法错误。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镜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搅拌,B说法错误。溶解氯化钠固体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解速率,C说法正确,转移溶液时,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将洗涤液一并倒入试
剂瓶,会稀释所配溶液,D说法错误。
7.答案:D
解析: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U形管中的液面无
明显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
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U形管中液面右端上升;蔗糖溶
于水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U形管中的液面无明显变化;硝酸
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瓶内气体体积变小,U
形管中液面右端降低,左端升高。
8.答案:D
解析:取氯化钠固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砝码应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氯化钠应放在左盘;量取水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溶解氯化钠时使
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快氧化钠溶解。
9.答案:D
解析: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A错误;4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0.04
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所以不能得到0.04%的NaCl溶液,B错误;氯化钙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温可使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所以可用升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C错误,D正确。
10.答案:C
解析: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应将溶剂蒸发掉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A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设需要再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故B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D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11.答案:(1)相同(2)蒸发皿(3)体积(4)2a
解析:(1)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点,故蔗糖溶液里,溶液下半部分的甜度与上半部分的甜度相同的。
(2)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50
g
15%的氯化钠溶液时,所需仪器有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和胶头滴管,故不需要的仪器是蒸发皿。
(3)进行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因此在进行该对比实验时除所用溶剂(水和汽油)不同外,其余所有条件均要相同,即要控制温度相同、试管大小规格相同、加入水与汽油的体积以及食用油的体积相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溶液中和的个数比为1:2,所以当溶液中的为a个时,则对应的为2a个。
12.答案:(1)C
(2)
、、、
(3)B
解析:(1)海水浓缩过程是水分减少的过程,溶质不变,溶剂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2)由表中数据可知最先析出的是硫酸钙,因为海水密度为时就已经有硫酸钙析出;海水的密度在,有晶体析出的都是氯化钠中的杂质,所以硫酸钙、氯化镁、硫酸镁、溴化钠都是粗盐中含有的杂质,即所得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有、、、。
(3)由于浓缩过程水分减少,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所以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达到饱和后,由于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3.答案:(1)丁
(2)A
(3)乙(4)8
解析:(1)溶剂都为50
g,丁中溶质最多,故其质量最大;
(2)30℃时,50
g的水中能溶解物质M
15
g,故该温度下M
的溶解度多30
g,因此A表示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3)烧
杯乙中有固体剩余,故溶液一定饱和;(4)30
℃时,该物质的
溶解度为46
g,故50
g水中最多溶解M
23
g,因此要恰好达
到饱和,还需要加入M的质量为23
g-15
g
=
8
g。
14.答案:(1)由质量守恒可知,反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是11.4g+40g+200g-251g=0.4g;
(2)设:生成0.4g的氢气需硫酸的质量为
x
????
98????????
2
?????
x????????
0.4g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