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课件(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课件(4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8 16: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沙百战穿金甲
——军旅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是指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鉴赏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4.揣摩边塞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归纳特征:
边塞诗时代特点 爱国的主旋律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2.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赞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 )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
3. 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征人怨 柳中庸)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4.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5、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转应曲》戴叔伦)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 (唐)《己亥诗》)
7.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边塞诗中还有这样的情感: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
2、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3.虚实结合: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细节描写: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
表达效果:细致入微地刻画,更加生动形象地突显人物性格、环境特点等。
5.用典: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
《燕歌行》
高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
曹丕
  乐府旧题,多与边地征戍有关,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
  由注释得知,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官至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评价他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代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 ,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性主观的印记。
  
这首诗主要写了 ——人、事、景
人:将帅 士卒 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出师,
失利,
被围,
死斗。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
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1)对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对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主要是赞颂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
  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本自”和“非常”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飞”和“照”字体现出局势紧急,战火蔓延。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及官兵处境的险恶。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愤慨)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一片肃杀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兵力(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愤慨)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的痛苦。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凶悍
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揭示失利原因
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
 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
烘托: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四句系《燕歌行》的传统主题,在此降居从属地位,并赋予了新意:紧承上文,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相思之“久”。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边城遥远,难以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气氛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此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
  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
  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
猎火狼烟,猎火狼烟    
男儿征战在边关
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    
故园美丽的佳人
在四季轮回中守望     
夏日流火,秋日收获
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
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    
城头的残鼓声
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   
在一首唐诗里
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  
诗人高举火把
照彻无边的黑暗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
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 “高适既肯定具有自卫性质的边塞战争,又同情出征将士的辛苦,从而希望出现李牧那样的良将来镇守边塞,完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任务,这就是《燕歌行》的真正主题。”
  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
  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燕歌行》主要表现了边塞戍卒浴血奋战的艰苦生活,特别突出了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并借此表现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期盼,这是盛唐气度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暗合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沙场征战长苦辛,如何不忆李将军!大时代中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样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要思索的问题。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习近平)
写作训练:
认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读本上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两篇文章,了解她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情感,想象刘和珍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在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参加你所在学校2021年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零二周年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请你为她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演讲内容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特定情境需要。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