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芣苢——车前草
《芣苢》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
——宋.郑樵《诗辨妄》
国风·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掇
捋
袺
襭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xié
二、品味动词 还原情境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可以改变顺序吗?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生活场景?
【结合注释,同桌交流,说说你的理解】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场景?[结合注释 同桌交流 说说你的理解]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兜东西
三、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
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比较阅读 体会情感
语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简单明快。
使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风: 各国民歌, 反映老百姓的社会生活。
劳动号子,劳动时的歌唱。
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
节奏感
音韵美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
芣苢——劳动者的欢歌
四、小结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
jiǎ
shì
zhāo
插秧
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即可移栽,即叫插秧。
秧田
稻田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自主品读思考:从《插秧歌》中你体会到劳动的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概括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劳动的特点?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动作—画面
比喻—气氛
语言—心理
细节—形象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紧张 繁忙
艰辛 劳心
吃苦 耐劳
小结:插秧歌——劳动者的颂歌
总结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两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芣苢
6个动词
重章叠唱
回环往复
劳动者的欢歌
展现了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还原劳动本身的滋味。
插秧歌
动作语言
比喻细节
善于口语
浅白流畅
劳动者的赞歌
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2019全国卷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2首诗,学了这个单元,你对劳动有什么新的认识?谈谈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