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第14课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黄土高原上乡村和城镇发生的故事。通过孙、田、金三个家庭的命运遭际、矛盾纷争,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小说充溢着对农民苦难的诚挚深切的同情,从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描写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反复和曲折,描写农村专业户的艰辛和拼搏,真切而又细致地反映了改革事业的艰难坎坷和复杂斗争。
同时作品又以昂扬的乐观精神展示在生存苦难中发掘、锻炼和浇铸出来的理想和希望。那农家子弟生计的艰辛,爱情的苦涩,磨炼的艰辛和前途的困惑,都使他们为改变生存环境而坚忍地奋斗。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所包蕴的社会历史主题与人生命运主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并且相得益彰地构成了它的思想艺术深度。《平凡的世界》与其他优秀作品一起,形成了新时期长篇小说的一个高潮。
二、词语解释
①惶恐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慌意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窘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揶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近义词辨析
四、文学常识
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在1973年,他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来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________》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长篇小说《____________》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自主校对】
一、①là ②rùn ③shà ④yé yú ⑤kāi ⑥jiá ⑦jiǒnɡ ⑧zhé
二、①惊恐害怕。②形容心神惊慌忙乱。③十分为难。④嘲笑。
三、荒凉:人烟少;冷清。
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先兆: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
预兆:(某种迹象)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
一、情节提要
1.从节选部分看孙少平
孙少平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非常生动。孙少平这次做客的历练,既丰富了他人生的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2.从节选部分看田润叶
课文首先通过孙少平的回忆,介绍了田润叶的品质和德行。虽然润叶成了公家人,但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她每次回乡下不忘给孙少平的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她不介意亲人的家境,经常提着点心到傻瓜叔叔田二臭气熏天的家里去。接着小说从正面描写了田润叶。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善解人意。她似乎了解孙少平的心思,知道少平可能躲开饭局,于是亲自跑到宿舍来等少平;当她把饭菜端了上来,就找了个借口出去;
好让少平一个人静静地、没有心理压力地吃好这顿饭;当少平与晓霞谈话出现尴尬的时候,又是润叶引他出去,以此解了少平的窘迫;当少平因为紧张回答错了田书记的问题时,还是她赶忙接过话,替他解了围。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润叶的细心和善解人意。另外,她请少平到二爸家吃饭,实际上是让少平改善一下生活,事后塞给他一些粮票,也都表现了她对少平无微不至的关心。作者塑造人物,纯用白描,不作铺陈渲染,但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二、背景回放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前两章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事的背景。故事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23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他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辘辘的折磨。
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他的自尊心非常强,虽然他的个子在班上是最高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有一种对立情绪。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他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无数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
同时,他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他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给了他无尽的生活勇气,他朦胧地意识到,“不管做什么样的人,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活得很好。这种生活信念事实上一直支撑着他以后的生活。
他的同学郝红梅处境与他类似,也是每天等没有人了才来拿自己那份口粮。这种同病相怜的情况,使他们逐渐地走到一起。通过交流,他们也越来越亲密。
1.本文在刻画人物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请你结合具体事例作分析。
答案: 例如,孙少平在润生和他说了润叶的邀请后,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去吧,自己衣着破烂,门第差别太大;不去,又对不起润叶姐。最后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他的自卑、自尊、善良、识礼。
2.文章中的润叶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答案:
写作手法 内容 人物性格特点 作用
侧面描写 对润叶家庭情况的介绍以及村里人对润叶的评价 品德高尚、充满爱心 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和写作技巧,真实生动地塑造了润叶这一典型形象,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对比衬托 润叶和“村里人”对“户族傻瓜一家”的行为态度的对比 心地善良
神态描写 润叶等少平回来时,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望着他发笑 和蔼可亲
细节描写 少平吃猪肉烩粉条时,润叶借故回避,免得少平尴尬 善解人意
3.文章是如何写孙少平到县革委会所见的景象的?有何特色?
答案: 作者写县革委会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一是看到县革委会一层层的窑洞,觉得这些地方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像一座宏伟的大厦”;二是打量田福军的院子,主要是一瞥之下对于院子格局的描绘;三是打量田家吃饭的窑洞,发现这窑洞没有盘炕,意识到这是专门吃饭的地方。
这些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写孙少平的感受;二是充满地域的特点,窑洞、盘炕等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风貌。
4.文章开头和结尾处两次写景物,作用是什么?
答案:
位置 景物描写 作用
开头 春天的迹象,气候转暖 交代时令;烘托人物的心情,少平的心情因气候变暖、不冷不热而开朗了许多
结尾 灯火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泥土和青草的新鲜味道 表达少平内心的愉悦;是少平思想萌动的象征
5.根据节选部分判断,孙少平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 孙少平是一位自尊而又自卑、敏感而又好强的青年学生。
6.根据节选部分判断,田润叶有哪些美好品质?
答案: 田润叶是一位乐观、热情、大方、细心体贴而善解人意的有着金子般心灵的好姑娘。
7.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占了一定篇幅,试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开头对黄土高原冬去春来的描写既交代了季节和环境,也渲染出孙少平心情的好转。在到达县革委会大院时对窑洞等的描写,表现出孙少平的“没有见识”,也交代了高原特有的居住风貌。在回去的路上的街景描写,与孙少平终于摆脱尴尬场面的放松和愉快的心情是一致的。这些环境描写自然而然地帮助了对人物的刻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孙少平进县革委会大院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人认为这丑化了孙少平的形象,有人认为这是刻画孙少平形象的必要内容,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参考一)这样写确实使孙少平看起来见识短浅,孤陋寡闻,形象猥琐。不利于塑造他的高大、沉稳的形象。
(参考二)这样写正是塑造孙少平这一形象的必要手段。因为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在过程中实现,一个人总有一个从无知到见多识广、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那种片面强调人物的正面形象的做法既不符合生活实际,也违背文艺欣赏的内在规律。
一、意旨探微
本文所节选的文字,主要记叙了孙少平应田润叶之邀到田主任家吃饭的故事。孙少平的心情由惶恐到紧张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写法借鉴
1.选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孙少平。
心理描写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在县城上高中的孙少平来说,心理描写不仅能显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还能给人一种沉默寡言的厚重感。
2.路遥《平凡的世界》在朴实厚重的语言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彩,抒发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壮美风格。
沉郁、雄浑、壮丽的崇高感开拓了当代小说美学风格的新领域,绚丽凝重的色彩,丰富坚实的底蕴在壮美的风格中悸动着生命的欢乐与苦痛,这是一部时代的史诗。
1975年二三月间,孙少平在县立高中开始了他艰苦而又充实的生活。贫困使他过分地自尊,每次都要等到最后才去拿自己的两个黑高粱面馍,每次都能遇上处于同样境况的女生——郝红梅。少平暗恋郝红梅,然而,郝红梅对他只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她爱上了班长顾养民。
金波为帮助少平出气,串联一帮学生揍了顾养民一顿。少平在经历了贫困、饥饿和孤独的折磨,经历了初恋和失恋的煎熬后,理想和理智逐渐取代了感情。在学校组织的巡回演出中,他再次和田晓霞相遇,被这个女孩子的个性和对事情的非同一般的认识强烈地吸引了。他贪婪地读着田晓霞带来的文学读物,和她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到了时间的短暂和生活的乐趣。在一次暴风雨的袭击中,少平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掉入河中、曾经放肆地伤害过他的侯玉英。毕业前,郝红梅偷手帕被售货员抓住,少平掏钱从供销社主任——侯玉英的父亲那里买下了手帕,求情放了郝红梅并替她保密。
孙少安经人介绍,与贺秀莲相识。金俊海一家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帮忙解决了他操办婚事的钱和粮食。少安两口子婚后相敬如宾,恩爱美满。而田润叶无法摆脱竭力撮合的二妈,与她并不爱的李向前结了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二年春,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田福军出任黄原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在省委的支持下,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双水村再一次搞起了生产责任制。趁农闲时节,少安到镇上打工拉砖,并用打工赚来的钱作资金,开办了烧砖窑。他开始发家致富,并作为石圪节公社的冒尖户参加了县上的“夸富会”。不愿静悄悄地在双水村生活一辈子的少平,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走向外面的世界,到黄原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活。
背石头,钻炮眼,他一边干活,一边没忘了偷空看书。一次,在影剧院门口遇见田晓霞,打工仔和师专大学生之间重新热情地聊起了天。田晓霞继续为少平借书,相约每半月的周六晚上相见。他们深深地相恋了。少平有幸被一位同县的包工头看中,干轻松而工资又不低的买菜活。一天晚上,少平临睡前,发现为工地做饭的小女孩遭到包工头的欺凌,愤然卷起铺盖离开了工地,并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一百块工钱替她买好回家的车票,让她离开这个地方。失业的少平和当兵复员的金波彻夜交谈,金波向他倾述了他和藏族姑娘那段浪漫而短暂的爱情生活。
郝红梅偷手帕的事终究被人知晓,她和顾养民的恋情也随之结束。田晓霞被孙少平面对苦难生活的责任感和崇高感深深打动,破例到工地找他,邀请他参加老同学的聚会。
少安的砖厂又开始了一天的繁忙。少安一边起劲地干活,一边焦虑地思谋着怎样劝说少平回家和他一块办砖厂。第二天早晨便动身去黄原找少平,但少平觉得,人活一辈子,不应仅仅为钱而熬苦,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少安终于没能说服少平。少平回到工地,发现自己麦秸草的旧铺盖焕然一新,同时在枕头边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不要见怪,不要见外。田。”少平像孩子一般蹦跳着下了楼,大踏步向工地走去。
田晓霞毕业了,被分配到省报当记者。临行前,约上孙少平攀上了高高的古塔山。在小山湾里、杜梨树下,在晓霞热切而鼓励的目光中,少平终于张开揽工汉有力的双臂,把她牢牢地抱住了。两人约定,两年以后今天的这个时刻,在这个地方相见。在晓霞的帮助下,少平踏上了去铜城煤矿的列车。可这铜城煤矿,没有初来者所幻想的美妙景象,许多人因此情绪低落。血压偏高的孙少平千方百计地降下了血压,通过了体检,成为正式职工。他不误一天工,月月上满班,并和师傅王世才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田晓霞以记者身份来到煤矿看望少平。在异乡的青草地上,他们又坐在了一起,拥抱在了一起。少平谈起他准备报考煤炭技术学校,正尽量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两人再次相约:“明年,夏天,古塔山,杜梨树下……”在矿井中,王世才救人遇难,少平主动地对不幸的家庭,对王世才的妻子惠英和儿子明明负起了责任,却引起了别人的风言风语,少平用武力在别人面前使了颜色,无形中却在矿工中提高了威信。
少安扩大了砖场的规模,把村民们照顾到砖场干活,并邀请全县领导来参加隆重的点火仪式。不料新雇的师傅并不懂烧砖技术,砖全给烧砸了。孙少安面临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砖厂的熊熊炉火也随之熄灭。少安在经历了半年麻木而又不寒而栗的精神折磨后,打起精神,外出寻求贷款。
大雨如注似倾,黄原市面临着四百年来罕见的水灾。田晓霞前往灾区第一线,报道这次特大洪水。她刚把第一条消息让人发回报社,却为抢救一名落水小女孩而英勇牺牲。少平得知消息,绝望地在漫天大雨中疯狂地奔跑着、呻吟着。在两年前约定的那个时刻,少平来到了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把一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在朦胧的泪眼中,只有金色的阳光照耀着这个永恒的、静悄悄的小山湾。
少安终于贷回了款,双水村又响起了制砖机器轰隆隆的吼叫声。少安带头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并拿出一万五千元钱重新修建学校,与同村的“建庙会”摆起了擂台,焕然一新的双水村小学终于在众人激动不安的等待中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乡县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彰了少安夫妇致富不忘为乡亲谋福的光荣行为。正当这时,秀莲却因肺癌口吐鲜血,倒在了丈夫怀中。
孙少平放弃了在省城工作的机会,不顾金秀对他的爱恋之情,毅然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少安、少平两兄弟以不同的方式对人生进行着探索,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他们是真正的大地之子。
一、孙少平
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的社会现实,并且勇于同苦难作斗争。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衫使他在女生面前感到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结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崇高的意念却从未在他的心中停止过。“路遥擅长在对生活的细腻刻画中纤毫毕露地呈现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压抑。”
如《平凡的世界》中描写孙少平背石头的那一段文字,由此更能体现出孙少平在与生活的抗争中不服输的奋斗精神与其本身的鲜明个性。他在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的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地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新的天地。先去黄原当揽工汉,后又去铜川当煤矿工人,种种炼狱般的生活磨炼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他不但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抗争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崇高与自豪的心理感受。他的奋斗史中贯穿其思想的主线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其间少平尝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生存环境之苦。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苦难意识,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一个平凡的世界。
二、田晓霞
晓霞从小爱读书,善于思考,对事物常有超出年龄的不凡见解和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长大后逐渐养成了豪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后来碰到打工的孙少平,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到仍是衣服破烂的孙少平没有被生活同化,言谈举止间都表明他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独到见解的人。随着交往,他们建立起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田晓霞在日记中说:“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给予人创造的力量。
我为我的掏炭丈夫而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可见,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之深,爱之切,已完全上升到一种新的境界。他们打破陈旧的爱情观,以最纯真的感情演绎并推动着现代意识的发展,追求的是心有灵犀,平凡的人格及自我尊严,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实现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
三、孙少安
孙少安则是一个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善于思考、勇于奋斗的农村先进青年的典型,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孙少安的发展立足于他的现实性和农村实践的基础上。他是在结合了农村的现实情况之后求发展的,他没有空想,他身上同样具有同苦难抗争的奋斗精神。而当他具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时精神匮乏,反映了农村文化经济统筹发展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孙少安是农村青年中扬弃了传统意识和道德标准,对生活采取现实态度较为典型的奋斗者形象。
他只想通过自己拼命的劳动改变自身的贫困,无论他搞分担包产,亦或是后来的办砖厂,无一不是为了摆脱苦难,让一家人能过上安适幸福的生活。作者对孙少安坚强地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的品格和令人荡气回肠的道德情操,倾注了深情的赞美。《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四十二章说:“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这是作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对孙少安创业奋斗精神的由衷赞美。也许正因为有了苦难体验,使路遥作品中主人公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了根植的土壤。不在苦难中爆发,就在苦难中灭亡!孙少安不甘于贫困和落后,奋发图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这种积极昂扬的生活姿态,这种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是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需要的,具有激荡人心的伟大力量。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岭孙、田、金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既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一、《平凡的世界》是真实的时代记录,也是一部内容厚重的人生教科书。它以史诗的艺术目光透视当代生活和普通人生,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揭示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和生活。小说以黄土高原上双水村的孙、田、金三个家庭的命运遭遇、矛盾纷争为基点,以1975年进行整顿到1985年改革的历史进程为背景,在城乡交叉地带上,显示了当代生活的变动与互渗,展现了众多最普通最基层的人民的感情世界和心理层面的躁动与衍变。
之所以不平凡,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小说本身的高度真实。路遥在《创作谈》中提到,他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过去10年的报纸一张不少,每涉及到一个新闻事件,他都会搬出相对应的报纸,力求真实客观。他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令人感动。
二、《平凡的世界》契合了文学的本质层面的某些因素: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对精神信仰的回归。突出了文学就是精神的本质。《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情感共鸣,并给予了读者一种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正是十几年来小说魅力不减的根源。
三、《平凡的世界》感情质朴、真切,格调严峻、苍凉,语言风格是细腻中显出凝重。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虽不是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性,但却透着温馨动人的情愫,很能触动普通人纯洁、高尚的情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给读者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有矛盾就有苦难,有苦难就有抗争,同样会有生活和爱情的悲欢离合。这一串串闪亮的音符,构成了路遥小说的生命之歌。
平凡的世界(节选)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还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门,胳膊上挽着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哎,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另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与此同时,那些家在本城的走读生们,也三三两两涌出东面学校的大门。他们撑着雨伞,一路说说笑笑,通过一段早年间用横石片插起的长长的下坡路,不多时便纷纷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在校园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的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定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
不过,这菜价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看来吃得起肉菜的学生没有多少。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种下等伙食的人也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满满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来看,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过个把人的衣装和他们的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辈看作是“先生”的人,穿戴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都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起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着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是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工夫,饭场上就稀稀拉拉的没有几个人了。大部分班级的值日生也都先后走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只剩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静寂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就在这个时候,在平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个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样式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的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着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离开了。
他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得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哎,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起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粱面馍。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开学没多少天,班上大部分同学相互之间除过和同村同校来的同学熟悉外,生人之间还没什么交往。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是的,正是因为贫穷,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悄然地来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摘自《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