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宝元年间中进士。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稽古录》。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作者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资治通鉴》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写作背景
《孙权劝学》选自《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司马光
编年
《资治通鉴》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
旧知回顾
孙权(181-252年),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物介绍
吕蒙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提示: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
qīng
q?
shú
suì
wéi
gēng
yé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二、读出句意,读出节奏。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 今 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当初
对……说
说
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现在
当权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 现在 当权
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用
推托
事务
王侯自称
难道
想
研究儒家经典
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语气词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三 疏通文意:
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只
粗略地读
了解
历史
罢了
只 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谁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认为
说
比得上
蒙乃 始 就学。及鲁肃 过 寻阳,
与蒙 论议, 大 惊曰
“卿今 才略, 非 复 吴下阿蒙!”
于是,就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
开始
到了……时候
到
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 惊奇地说:
十分
和
“以你 现在的才干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现在
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再,又
孙权劝学
惊奇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 相待,
大兄 何 见事 之晚乎!”
肃 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长兄 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于是
叩拜
为什么
表顺承
认清事物
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长兄。
重新
擦擦眼
孙权劝学
四 整体感知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2.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段?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
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3.故事情节是如何开展的?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 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4.找出孙权“劝学”的具体语句,并分析他是如何
劝说成功的?
5.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大?结合
文句作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夸赞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具体行动
6.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
“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不悦、责备
(孙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
(鲁肃)
(吕蒙)
孙权
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胸怀坦荡,机敏自信,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极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
吕蒙
鲁肃
7.结合人物的对话,概括孙权、吕蒙、鲁肃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好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劝)
(赞)
8.分析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
课文人物
语气
特点
个性
特点
给人启示
孙权
吕蒙
鲁肃
以身作则循循善诱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敬才爱才
豪爽真诚
教育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会有长进。
看待事物要时时更新观念,不能用老眼光。
自豪 坦然
幽默
风趣 幽默 敬佩
善劝
语重心长
五、读美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语气坚决果断。
◎ 反问句,前半句责备、恼怒;后半句语重心长,关心保护。
◎ 反问句,现身说法,神情激动,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赞许的语气。为他由衷高兴。
◎ 感叹,自豪自得的语气。朋友间的玩笑话。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六 合作探究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2.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①孙权劝学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即“卿进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③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
3.下列对话是如何表现人物的?体会人物语气、神态和心理。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吴下,指长江下游南岸一带)。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1)“吴下阿蒙”
七 成语运用
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人(刮目,擦眼睛,指去掉过去的看法)。表示别人已有显著的进步,不要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2)“刮目相待”
八 积累延伸:
1、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两个成语。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等。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又知道哪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会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一)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涂:通“途”,道路。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九、文言积累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爱称,第二人称代词。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第一人称代词。
(二)称谓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阿: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表示亲昵的意思。
(三) 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历史。
过去的事情。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一种。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以及。
研究。
治理。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5、蒙乃始就学
6、及鲁肃过寻阳
到。
经过。
从事。
连词。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必要性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方法
经常读书,大有所益→可能性
孙权
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
赞学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拜蒙母,结友而别
侧面描写
孙
权
劝
学
对话
学
有
所
成
板书设计:
(坚决关心)
(自信自得)
(吃惊赞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朱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劝学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 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