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2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2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2-09 08:0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镜后26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20cm处时,则(  )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所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2.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2cm处,光屏放在凸透镜后20cm处,光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cm B.7.5cm C.13.5cm D.15cm
3.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当他把烛焰放在距透镜9cm的位置时,则(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不成像
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上述成像都有可能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m<f<15m
③投影机是利用这成像原理工作的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③和④ D.只有①和④
5.将物体分别放在甲凸透镜(f甲=20cm)、乙凸透镜(f乙=10cm)前,物距相同。通过两个透镜,在光屏上分别成了两个像,一个缩小,一个放大。则(  )
A.物距可能是40cm
B.缩小的像是实像,放大的像是虚像
C.乙凸透镜成的是缩小的像
D.物距可能是60cm
6.欣瑜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观察到了图中的情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成像为放大正立的虚像
B.图中的透镜到书本的距离大于10cm
C.图中的透镜如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将变小
D.图中的透镜所成的像在真实文字的下方
7.小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B.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D.如果在蜡烛与透镜之间放近视眼镜,光屏应向右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8.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红画的光路是错误的
B.此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40cm
C.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10cm
D.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所成的像会变小
9.如图所示,凸透镜竖直放置,蜡烛与光屏如图摆放,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设想烛焰中心以1cm/s的速度垂直于光具座向下运动,则(  )
A.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移动的速度大于1cm/s
B.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移动的速度小于1cm/s
C.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移动的速度大于1cm/s
D.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移动的速度小于1cm/s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度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
B.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度线之间时,烛焰的像一定是缩小的
C.当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光屏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D.当光屏承接的像在70cm刻度线处,光屏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
二.填空题
11.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当物体放在凸透镜左边离透镜30cm时,成   、   的   像,若想看到放大的像,要将凸透镜向   边移动   cm以上。
12.A、B、C三块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分别做蜡烛成像的实验,各透镜跟烛焰距离都是30cm,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中所示,根据此实验结果,将A、B、C三块凸透镜的焦距,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顺序是   、   、   。
透镜 像的性质
A 倒立 放大 实像
B 倒立 缩小 实像
C 正立 放大 虚像
13.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小物体,把一滴水滴在对着小物体上方的玻璃板上,小物体通过水滴成一个正立、放大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物距为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等大、倒立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当物距为40cm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14.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cm,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若将此物体远离凸透镜,而在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该向   (靠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像逐渐变   (大/小)。
15.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使它们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如图,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光屏应在   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三.实验探究题
16.小明用光具座、F光源、凸透镜、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将光源放在30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倒立、等大的清晰像,此时光屏在   cm刻度处,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把光源向左移至20cm刻度处时,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可得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清晰像;
(3)把光源放在45cm刻度处时,移去光屏,人眼通过透镜看到的像是图乙中的   ;
(4)如图丙所示是物体AB经凸透镜成像原理示意图,当AB沿主光轴远离镜头时,则物体上A点的像A'会沿   。
A.A'O方向移动 B.A'F方向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峻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操作,小峻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峻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   、   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则可以将凸透镜向   调节。
18.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上,但其中一个同学发现操作错误,他们应把凸透镜和   位置对换,放置正确后,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此时光屏上恰好出现清晰的实像,这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根据光路是可逆的,若只移动凸透镜保持其它位置不变,则应将凸透镜移至标尺上    (选填“25cm”或“35cm”)处时,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折射角r 7.9° 15.4° 21.5° 26.3° 33.5°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
(1)由题知,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距离凸透镜26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蜡烛等大的像,即像距v=26cm=2f,因此焦距f=13cm;
(2)若现将蜡烛移至透镜前20cm处时,此时物距u=20cm,则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应大于2倍焦距;
所以,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解:由题意知,物体经凸透镜后成清晰的实像;此时物距为12cm,像距20cm,即物距小于像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放大的实像,则f<12cm<2f,解得6cm<f<12cm;
20cm>2f,则f<10cm;
综上所述:6cm<f<10cm,故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3.解:由图可知:u=20cm,v=16cm.且u>v;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u=20cm>2f,2f>16cm>f,解得8cm<f<10cm;
当他把烛焰放在距透镜9cm的位置时,此时的物距可能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能等于一倍焦距,不成像,也可能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解:
①③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6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故①③错误;
②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30cm>2f;2f>16cm>f,解得:8cm<f<15cm,故②正确;
④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像将远离凸透镜,为使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采取的方法为:使光屏远离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上,故④正确。
故选:B。
5.解:
A、若物距是40cm时,对于甲凸透镜,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对于乙凸透镜,大于二倍焦距,不会成放大的像,故A错误;
B、光屏上的像就是实像,物体经凸透镜成的缩小像都是实像(u>2f),放大的像也是实像(f<u<2f),故B错误;
C、由题知,两次的物距相同,且甲凸透镜的焦距较大、乙凸透镜的焦距较小,说明物体离甲凸透镜的焦点更近,而物体离乙凸透镜的焦点更远,则根据题意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用乙凸透镜做实验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物体通过乙凸透镜液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若物距是60cm时,对于甲、乙凸透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6.解:
A、放大镜为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则图中的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
B、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物距应小于焦距;已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所以图中的透镜到书本的距离(物距)小于10cm,故B不正确;
C、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变小,像变小;则图中的透镜如果靠近书本,物距变小,所成的像将变小,故C正确;
D、凸透镜成虚像时,像距大于物距,所以像位于真实文字的下方,故D正确。
故选:B。
7.解:
A、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当拿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中心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该点到透镜的距离,即焦距为10cm,故A错误;
B、从图上看出,物距u=50.0cm﹣35.0cm=15.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u=50.0cm﹣20.0cm=30.0cm>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如果在蜡烛与透镜之间放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使得像推迟会聚,光屏应向右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8.解:由图知,物距为20cm,已知物体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倒立、放大的像,说明f<u<2f,即f<20cm<2f,所以10cm<f<20cm,故C正确;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而10cm<f<20cm,所以折射光线不可能过凸透镜右侧的“20cm”处,故A正确;
此时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大于20cm,故B错误;
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像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B。
9.解:凸透镜成实像时,实像都是倒立的,烛焰中心以1cm/s的速度垂直于光具座向下运动,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蜡烛与光屏如图摆放,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由于像是缩小的,所以像移动的距离小于物体移动的距离,像移动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则移动的速度小于1cm/s。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解:
A、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度线之间时,物距在10cm和20cm之间,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则此时f<u<2f,则5cm<f<10cm,10cm<f<20cm,则焦距应该在5cm和20cm之间,但不一定大于10cm,故A错误;
B、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度线之间时,由A可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烛焰的像是缩小的、倒立的实像,故B正确;
C、当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时,由A可知,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接收到,故C错误;
D、当光屏承接的像在70cm刻度线处,由A可知,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解:凸透镜焦距为12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30cm处,物距大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若要在光屏上看到放大的像,则物距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而2f=24cm,故物体至少应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30cm﹣24cm=6cm。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实;右;6。
12.解:三次实验的物距都是30cm。
透镜A成了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蜡烛处于A透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透镜B成了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蜡烛处于B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
透镜C成了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蜡烛处于C透镜的焦点之内。
所以C透镜的焦距最大,B透镜的焦距最小,A透镜的焦距居中。
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它们的顺序是fC>fA>fB。
故答案为:B;A;C。
13.解:(1)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因为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30cm=2f,则f=15cm;
(3)当物距为40cm时,即u=40cm时,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虚像;15;缩小。
14.解:
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点),可知该凸透镜焦距为20cm;
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若将此物体远离凸透镜,物距增大,要在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像距变小,即光屏应该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像变小。
故答案为:20;放大;靠近;小。
15.解: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由图知,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30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30cm=20cm,即蜡烛在1倍和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2倍焦距之外,即光屏应该在③区。
故答案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③;放大。
三.实验探究题
16.解:(1)当烛焰放在30厘米刻度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50cm﹣30cm=20cm=2f,所以f=10cm,此时光屏在50cm+20cm=70cm刻度处。
(2)把光源向左移至20cm刻度处时,此时的物距为50cm﹣20cm=3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2f,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此时2f>v>f,即光屏应向左移动。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45cm刻度处,物距u=50cm﹣45cm=5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应该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故C符合题意。
(4)当AB沿主光轴远离镜头时,物距变大,此时像距应该减小,成的像也减小,由图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始终通过焦点并会聚到像点,所以像会沿A'F的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70;10;(2)左;倒立;缩小;(3)C;(4)B。
17.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60.0cm﹣50.0cm=10.0cm。
(2)由图可知,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故应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蜡烛燃烧变短,所以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仍在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物体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
(1)10.0;(2)倒立;放大;投影仪;(3)右;(4)下。
18.解: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将凸透镜放在光屏和蜡烛之间,所以应把凸透镜和蜡烛互换位置;
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要使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由题意知,f=10cm,此时物距u=50cm﹣20cm=3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照相机的原理;
此时像距为65cm﹣50cm=15cm
根据折射光路的可逆性,若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或使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则凸透镜应置于20cm+15cm=35cm处。
故答案为:蜡烛;同一高度;照相机;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