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8 19: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课后拓展提升,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懂得传统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学情分析: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之知之甚少且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针对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分组由学生完成各类资料的搜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资料发掘和收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意识和能力。
难点:在资料搜集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同学们,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今天让我们带着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呢?我们来进行一个猜图的游戏。
活动一:猜图: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播放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节日形象图,请大家猜一猜分别是哪些节日?)
【教师】这些简易的形象图,每个形象都反映出相应节日的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诗词中的中国传统节日。
活动二: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
(三位同学上台给大家介绍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的起源传说)
【教师】感谢这三位同学。同学们在探究传统节日起源时应该看到节日的起源跟神话传说有关,跟天文、历法、节气有关,跟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纪念有关。我国很多节日风俗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成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节日的文化内容不断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成为礼仪、娱乐性的活动,所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深沉的历史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节日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说,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吉祥物,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凝聚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心理和信仰。那么在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习俗呢?这些习俗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否变化了呢?各组在课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各小组搜集成果。
活动三:分享: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变化
(春节小组代表分享交流,并将课前搜集整理的手抄报张贴在黑板上)
【教师补充】
有关春节:古代春节时间跨度较长,从农历腊月初八拉开序幕,除夕正式过节,正月初一掀起第二个高潮,陆陆续续,直到正月十五夜又掀起第三个高潮,至此,节日才算结束。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为腊八节,这天的食俗是喝腊八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是小年。小年指腊月二十三,主要活动为祭灶,故称灶神节。相传灶神是玉皇大帝下派各家的使者,每年腊月二十三将回天庭汇报户主之作为,除夕再返回人间。为了讨好灶神,须祭灶和送灶。小年一过,便开始迎接大年。农历二十四至二十九称为迎春日或扫除日,人们必须在此期间把房屋打扫干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段歌谣形象概括了人们过节的准备工作。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有很多讲究。我们同学搜集了一些年夜饭习俗,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学生展示年夜饭手抄报)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两样菜:一是有头有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圆子),象征团团圆圆。福建:韭菜(久),豆腐(兜福),菜头(彩头)竹笋(节节高),鸡,橘子(吉祥如意),甘蔗(甜甜蜜蜜,节节高升)。北京:荸荠(必齐)南方:年糕(年年高升)北方:饺子(更岁交子,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就要放爆竹,驱邪除疫。新年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春节禁忌:传统的年俗,除夕之前须做扫除,次日起便忌打扫清洁,即使动扫帚,垃圾也只能往屋里扫,不能往外倒,这样做事为了避免财运的流失。破五之后,此项禁忌方可解除,此时倒垃圾就叫送穷。男人剃头也须赶在年前,因为“发”字双关财运,此项禁忌要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时才能解除。初一至初五忌动剪刀,以防出现差错,剪断财路等。
有关清明节:【播放清明节习俗的视频】【教师补充】清明节当天不宜探视亲朋好友;结婚等喜事避免在清明节当天举行扫墓不宜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扫墓严禁嬉笑妄语,不许喧闹乱跑,否则视为对先人失敬。那个祭服以素色为主,穿着忌大红大紫
有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防灾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本来含义更需要被延续。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说,这个季节,正是阴气下降,阳气猛然上升时,也是人易生病之时,古人便采集艾叶等草药,希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
(议一议)韩国人坦承这一节日的起源在中国,且韩国端午节与中国端午节,在时间上完全相同,只是节日风俗大相径庭——韩国端午节日活动的内容主要为舞蹈、萨满祭、民间艺术展示等,但保留了吃粽子的习俗。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财富,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不是一件坏事,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也有一定促进与借鉴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亟需保护的文化遗产很多,“申遗”工作应该抓紧进行,不容懈怠。其实,在韩国端午“申遗”四年后,中国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已正式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中国端午申遗成功把握较大。
【教师补充】随着岁月更替,社会变迁,有一些习俗已被淘汰,有一些流传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活动四:探讨: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问题探讨:1、你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
2、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带动社会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注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少西方节日也随之传到中国,例如圣诞节、愚人节,同时有人说,我国的传统节日越过越“冷”,请问你如何看待“洋节”和“土节”,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3、如何看待“洋节”和“土节”?
对于洋节,我觉得我们不要一味的否定,西方的节日多来自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以人为本,重视的是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中国的节日更重视集体和家国,同时反映了我们古老的农业文明的传统。
洋节我们要借鉴引进,在引进的同时,不要丧失了我们的根本—自己的民族的东西。我们既要有国际视野,又不忘华夏根基。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8起,我们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这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
结束语: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窃以为,仅仅将传统节日法定化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