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课件(24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课件(24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2-10 21:10:10

文档简介

第六章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能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措施
3.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防火的目的
4.能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讨论、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
【实验用品】木条、煤块、石块、蜡烛、水、酒精灯、火柴、镊子、大烧杯、锌粒、硫酸、锥形瓶、分液漏斗
、易拉罐
【教学过程】
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活动探究一: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问题:1.下列哪些物质能燃烧?
纸张
木材
沙子
煤块
镁条
石头
蜡烛
铁丝
玻璃
2.纸张与木材
镁条与铁丝每组中谁更容易燃烧?为什么?
3.用灯帽熄灭酒精灯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小结:
1.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

发生剧烈的


反应。
2.燃烧必备的三个的条件:
(1)
;(2)
;(3)

巩固提升1、如右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240℃
(1)哪处白磷能燃烧,为什么?
(2)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你有办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吗?
学生探究活动:
尝试寻找熄灭蜡烛的方法:
(1)
(2)
(3)

小结:3.灭火的原理:(满足其一)
①移走
;②隔绝
;③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
以下。
巩固提升2.下列常见的灭火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请连线)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釜底抽薪
移走可燃物
消防员用高压水枪救火
隔绝空气
做完饭,关闭熄灭燃气灶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活动探究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问题:1.在野外点燃篝火时,必须将木柴架空一些才能更旺,原因是什么?
2.蜡烛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燃烧的蜡烛火焰上盖白瓷盘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小结:1、促进燃烧的方法:(1)

(2)

2、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巩固提升
1.回答121页活动天地如何促进可燃物燃烧?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
4.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5.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发生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它就会火星四射,剧烈燃烧
【活动探究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
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阅读121页多识一点,了解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可以闻到一氧化碳气味及时离开房间,防止中毒。
2.夜间室内放一盆水可以有效防止煤气中毒的发生。
3.防止煤气中毒的最有效办法是保持良好的通风。
4.夜间煤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及时采取措施。
感知体验
活动探究一:
燃烧的条件
活动探究三:
灭火的原理
活动探究四:
爆炸
交流共享:燃烧的条件
烧不坏的手帕
交流讨论:猜想燃烧的条件,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燃烧的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
引起学生的兴趣。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过燃烧的条件,学生不难推出灭火的原理;走进灭火现场,归纳灭火的方法。并由二者的比对体会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本节小结
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交流共享:促进燃烧的方法
活动天地1:怎样能使木块燃烧更旺?
活动探究二:
促进燃烧的方法
通过氢气球的爆炸,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措施
活动天地2:进入灭火现场,说明灭火方法和原理
安全教育:火场逃生四法
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逐步探明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而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共24张PPT)
燃烧与灭火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趣味实验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1.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防火的目的;
3.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措施;
4.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1.下列哪些物质能燃烧?
纸张
木材
沙子
煤块
镁条
石头
蜡烛
铁丝
玻璃
?
2.纸张与煤块;镁条与铁丝
哪种物质更易燃烧?为什么?
3.用灯帽熄灭酒精灯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
纸张,木材,煤块,镁条,蜡烛,铁丝-----可燃物
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活动探究一:
燃烧的条件
氧气
2Mg+O2

2MgO
4P+5O2=
2P2O5
3Fe+2O2

Fe3O4
石蜡+O2-
CO2+H2O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燃烧的定义
可燃物
氧气
氧化反应
发光
发热
点燃
燃烧是————与———发生的剧烈的—————
的———反应
可燃物
可燃物
y
氧气
氧气
du
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
燃烧的条件
发光发热
氧化
同时满足
已知白磷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燃烧的条件--学以致用
你有办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吗?
揭秘原理
活动探究—如何熄灭蜡烛?
可燃物
y
氧气
w
温度达到
着火点
燃烧
燃烧与灭火
移走可燃物
隔绝氧气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原理:
三个条件任去其一
灭火大比拼
隔绝氧气
盖上锅盖
倒入青菜
高压水枪
沙土覆盖
开辟隔离带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移走可燃物

1.不要惊慌失措,如果火势(油锅、燃气、家用电器)不大,应迅速利用家中简易灭火器材,采取有效措施灭火;
2.
不要贪恋财物,迅速逃生,身体贴近地面,湿毛巾捂住口鼻,切勿乘坐电梯,走安全出口;
3.身上起火,不要奔跑,就地打滚或用湿被褥覆盖,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助推火势蔓延;
4.打电话119报警,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姓名、电话,路口迎接。
火场自救与逃生
隐患险于明火
防患未然最重要
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增大氧气的浓度
可燃物分子与氧分子接触碰撞的机会越多,碰撞越充分,燃烧越剧烈
架空篝火
煤变蜂窝
鼓入空气
汽油雾化
放入纯氧
促进燃烧的方法--氧炔焰
乙炔(C2H2)
氧气(
O2

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蜡烛充分燃烧
氧气的量不充足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量充足
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或炭黑和水
蜡烛不充分燃烧
一氧化碳中毒及预防
一氧化碳(煤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1.可以闻到一氧化碳气味及时离开房间,防止中毒。
2.夜间室内放一盆水可以有效防止煤气中毒的发生。
3.防止煤气中毒的最有效办法是保持良好的通风。
4.夜间煤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及时采取措施。
X
X
X

一氧化碳容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死亡。
爆炸: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
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
膨胀,而引起爆炸。
实验探究:爆炸是怎样发生的?
加油站、化工厂、煤矿的矿井和面粉厂等场所,
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可能发生火灾和爆炸。
防患未然
当心火灾
当心爆炸
禁止烟火
禁止携带火种
禁止放置易燃物
防患未然
请谈一谈你的收获和感悟……
收获与感悟
学生
y
家长
老师
成功
收获与感悟
火场逃生方法
收获与感悟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评测练习:
1.下列情况所采用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B.
图书档案室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
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
D.
电器因短路起火,立即用水或泡沫灭火器扑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时先拔插头
B.煤气泄漏时要先管阀门再开窗通风
C.室内起火,要开窗通风
D.烟雾较浓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3.1987年大兴安林发生火灾,解放军赶赴现场,首先开辟隔离带,其目的是(

A.移走可燃物
B.开辟道路便于运输救灾物资到达火区。
C.是可燃物温度降低
D.隔绝着火区的空气
4.有孔的煤球比块状的煤更容易引燃,而且燃烧的更旺,是因为(

A.有孔的煤球着火点比较低
B.有孔的煤球密度比较小
C.有孔的煤球接触氧气浓度大些
D.有孔的煤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些
5.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的是(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加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6.《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曹军的木船是
,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2)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燃烧的更旺。
(3)曹军士兵翻滚、跳入水中逃生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