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的影响
选择题
非选择题
4分-8分
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交通线路建设的地理意义
难点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产生的影响
交通线路建设的地理意义
核心知识点一: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表格对比分析
主要运输方式
聚落位置
举例
古代
北方
陆路交通
陆路干道附近
邯郸
南方
水路交通
临水分布
扬州、苏州
现代
铁路
铁路沿线
郑州、石家庄
公路
公路沿线
典例:(1)中国株洲
经过株洲的铁路干线有:南北方向的京广线,往杭州方向的浙灨线,往贵阳方向的湘黔线,三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会,使株洲成为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因此,株洲又被称之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2)中国石家庄
1904年前,石家庄村还名不见经传,只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一个特殊的历史机缘——火车,改变了石家庄村的命运。之前的石家庄村历史平静无奇,相传石家庄村一开始只有十几户人家,名为“十家庄”。后来为方便山西煤炭外运,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往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随后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村便成为了四方的物资集散地,货物转运行业迅速兴起,于是石家庄村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产业工人,带动了人口、商业的繁荣,慢慢具备了城市雏形。
2.
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聚落形态(城市形态)
1.
古代:①以水运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多呈带状
②以步行—马车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紧凑,多块状
2.
近代:火车、电车的发展,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形成星状
3.
现代:①汽车时期:城市沿主要公路延伸,形成星状
②高速公路时期,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发展,出现城市群
步行-马车时期
火车-电车时期
汽车时期
高速公路时期
一个地区的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典例: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
时间
影响因素
发展方向
唐宋时期
初始形态
团块状形态
明清时期
城区河流淤塞
沿环城河发展(团块状)
1909年
沪杭铁路通车
沿铁路迅速延展(团块状)
60年代初
建立许多工厂
向外扩张,呈松散状
70年代后期
公路发展迅速
城市沿公路、大河伸展,呈星状
另外,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京杭运河的淤塞、海运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设,使京杭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缓慢甚至衰落。
图解: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核心知识点二: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线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位置
商业网点的形成在区位原则方面包括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两个原则,其中的市场最优原则中需求的消费人口也受到交通最优原则的影响,所以和交通线相关的交通最优原则是最关键、最基础的原则。
商业网点的要求
区位原则
交通运输线位置
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交通最优
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2)交通线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例如,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不同,具体原因如下图所示:
地区
自然环境
交通
人口
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
较差
闭塞,线路稀少
运输方式单一
稀少
小
平原
较好
交通发达、运输方式多样
稠密
大
图解:交通运输影响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
商业网点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中,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交通便利的地方,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些地区,既有利于商品流通,也为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从而发展形成商业中心(如上海、南京、北京等)。
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许多商业聚集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结合部
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城市交通的改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
城市中心交通拥挤,郊区交通发达
大型综合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多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城市中心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
总结提升: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①看城市地价高低:在地价最高处,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在次高峰处,可能布局次级商业区。
②看城市路网密度:城市路网密度大的地区,人流、物流量大,商业网点密集。
③看城市道路网格局:城市干道与市区环路交会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员流动和商品货物集散,成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的理想区位。
④看建筑物的密度:建筑物高大稠密的地区地价高,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
⑤看车流量:白天车流量大、停车频率高,夜晚相反,可能是商业密集地区。
此外还可以根据车速快慢、事故频次、监测点多少、人口昼夜差别大小等判断商业网点区位。
核心知识点三: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意义
1.
经济意义:
(1)合理布局交通网,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2)加强不同地域间的交通联系;
(3)促进资源开发,实现资源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4)带动相关产业(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5)缩短时空距离,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2.
社会意义:
(1)方便居民出行;
(2)增加就业;
(3)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脱贫致富;
(4)促进文化交流。
3.
政治意义:
(1)加强国际交流;
(2)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等。
知识拓展:“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
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负着三大使命:
①探寻经济增长之道: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②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缩小贫富差距,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③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的工农业:一带一路东段土壤肥沃、降水充足,以小麦、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历史悠久;西段受西风影响终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再加上消费水平高,乳畜业发展较好;中段受降水制约,节水农业发达。
东段依靠资源和人口优势主要发展制造业、能源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西段工业基础雄厚,多发展制造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中段科技水平低,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初加工工业。
一带一路沿线的交通:构建交通运输体系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将打造完善的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管道运输等交通运输业,使亚欧大陆东西贯通。
陆路上,已建成和规划中的五条亚欧大陆桥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中巴经济走廊横贯了整个欧亚大陆;海路上,参与海外港口项目,例如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
例题1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规划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有可能是( )
A.
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
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
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
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2)该城市水厂(水1、水2、水3)以及污水处理厂(污1、污2)的布局合理的是( )
A.
水1和污2
B.
水2和污2
C.
水3和污1
D.
水2和污1
(3)与E组团相比,B组团布置物流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
邻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B.
地形平坦开阔,可利用空间充足
C.
靠近山区,环境优美
D.
分布在郊区,土地租金低
答案:(1)C (2)D (3)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对城市布局的影响,难度中等。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城市道路以及A、B、C、D、E
5个组团组成,呈多核心、组团式,向四周扩展,C正确。第(2)题,水厂应该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上游,而且水质不能受到污染。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市整体地势北高南低,西河和东河都是自北向南流,水2位于西河的上游,而且周围环境较好,水质较好;水1位于东河的上游,但是在农田附近,容易受到农业污染;水3的上游分布有污水处理厂,不合理;污水处理厂应该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污1位于西河和中河的下游,布局合理,污2位于东河的上游地区,不合理。结合选项,D正确。第(3)题,影响物流中心的区位因素主要有交通、土地面积、地价等因素。读图分析可知,B组团位于西河与高速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A正确;B组团处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势较高,土地面积较小,B错误;环境优美对物流中心的分布影响较小,C错误;E组团比B组团更远离城市中心,D错误。
例题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某传统美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自从沿线高速公路建成后,以经营该传统美食为主的餐饮业在甲地逐渐衰落,而在乙地日趋兴盛。下图示意区域中心城市M至甲地的交通线。
分析高速公路建成后,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在甲地和乙地此衰彼盛的原因。
答案:M市为主要的食客来源。高速公路快捷、方便,吸引M市更多的食客,乙地有高速公路出入口(乙地来往M市远比甲地方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馆在乙地开设更多,名气渐盛;而甲地因交通相对不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逐渐衰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难度较大。根据图示甲地只有普通公路,而乙地有高速公路经过,而且具有出入口;根据图中的92
km,可以判断乙地距离中心城市M地较近,而且交通便利。本题可以反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改变能够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
例题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北京举行。会议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明确了行动方案。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往返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铁路货运“中欧班列”应运而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一带一路“穿越地广人稀的中亚地区,制约中亚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该因素形成的自然原因。
(2)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相比,中欧班列有哪些优点?
答案:(1)主要因素:水资源或水源;自然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2)与海洋运输相比,具有运速快、连续性好、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优点;与航空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等优点;与海洋运输、航空运输相比,能够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沿线经济带动作用大等优点。
解析:(1)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制约中亚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或水源;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降水量、蒸发量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火车运输与海洋运输相比,具有运速快、连续性好、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优点;火车运输与航空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等优点;与海洋运输、航空运输相比,能够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沿线经济带动作用大等优点。
例题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茶马互市”是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雅安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茶马互市”交易点,素有“川西咽喉”和“雨城”之称,其周边地区山川秀美,河流众多。下图示意古代雅安及周边地区。
(1)分析雅安成为“茶马互市”交易点的原因。
(2)概括古代进行“茶马互市”的意义。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雅安地处山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位于四川盆地西缘);西部靠近藏区,是茶叶的巨大消费市场和马匹生产地(向西可进入西藏,西藏是茶叶的巨大消费市场和马匹生产地);东部和南部靠近茶叶生产基地和马匹使用市场(向东可到我国中东部地区,向南可入云南,这些地区是茶叶生产基地和马匹使用市场)。
(2)加强了雅安东西两地区(四川盆地和山区)的区际联系(联系交往);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团结;促进了牧业和茶树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对区域整体影响(修建的意义),难度较大。
(1)从地理位置分析,雅安地处山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位于四川盆地西缘。西部靠近藏区,西藏是茶叶的巨大消费市场和马匹生产地。东部和南部靠近茶叶生产基地和马匹使用市场。向东可到我国中东部地区,向南可入云南,这些地区是茶叶生产基地和马匹使用市场。位于茶叶、马匹产地、市场的中间位置,形成交易点。
(2)古代进行“茶马互市”,加强了雅安东西地区的区际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团结。茶叶、马匹的交换,促进了牧业和茶树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形成和发展。
(答题时间:30分钟)
读“安徽南部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示意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下列有关交通运输与聚落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交通便利的地方,通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②聚落密集区,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③“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
④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块状分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下图是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交通运输条件不仅影响着城市聚落的空间形态,还会影响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回答下列问题。
3.
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B.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C.
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D.
交通线的衰落不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4.
目前一些大城市的商业网点,如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等,不再布局在城市中心商业区,而是配置在城市边缘交通优越的地方,其主要原因有(
)
A.
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的形成
B.
城市中心区污染严重
C.
城市边缘环境优美
D.
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5.
“互联网+商业”使得影响商业网点区位的因素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
①交通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减弱
②市场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增强
③政策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不变
④地价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减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商业网点的规模大,密度小
B.
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山区大,与交通条件无关
C.
从商业网点布局的位置分析,杂货铺A的经营规模比杂货铺B的可能大一些
D.
交通线的变化对集市的兴衰没有影响
7.
该图所示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如今,区域内交通已比较发达。据此回答问题。
建设新成渝铁路的重要意义有(
)
①缩短重庆和成都之间的运输距离,节省运营时间
②有利于完善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网
③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区域内物资、人员的流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8.
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下图,回答问题。
说明百余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对聚落兴衰的影响。
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左图右图分别示意山区与平原的居民点和商业网点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地形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2)据图说明交通线对聚落的影响。
(3)分析甲处发展成为一级商业中心的原因。
10.
南昆线是1997年我国在西南地区新开通的一条现代化铁路。下为“南昆铁路地理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并指出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
(2)若以航空运输代替南昆铁路,作为该区域地域联系与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否可行,为什么?
1.
A
2.
A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对聚落的影响,难度中等。
1.
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有三个运输方向,大量人流、货流在此聚集,最可能发展为城市,故选A。
2.
交通便利的地方,通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聚落密集区,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①②对。“沿河设城”的现象出现在我国南方水网密集地区和干旱地区,③错。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块状分布,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④错。故选A。
3.
A
4.
A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难度中等。
3.
从图中看,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A正确;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交通线的衰落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缓慢。
4.
商业网点布局有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两个原则,配置在城市边缘交通优越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的形成,A正确。城市中心区污染、城市边缘环境和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商业网点布局没有影响。
5.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区位因素的影响,难度中等。
“互联网+商业”的组织形式,让商户可以拥有众多的网络顾客,也就是说,商户可以不用在人流量稠密,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拥有实体店,一样可以进行很多商品交易活动,因此交通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是减弱的,①对;通过互联网销售,市场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能够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售渠道,减少销售成本,从而使得市场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减弱;②错误;政策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会有所变化,③错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市场范围的扩大,商业网点的位置选择变得灵活,因此地价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减弱,④对。因此①④对,答案D正确。
6.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网点的分布,难度中等。读图分析可知,该地具有乡村商业网点分布的一般特点,即规模小,密度小,A错误。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B错误;从图中箭头所指的客货流来看,A地区的流动量大于B地,所以A地的商业规模比B地大,C正确;交通线的变化能够引起集市的兴衰,D错误。故答案选C项。
7.
D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线建设的地理意义,难度中等。区域交通线建设的意义主要从缩短运输距离,改善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和加强交流等方面分析。故选D项。
8.
运输方式变化大;出现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路增多,路网密度变大。古驿站衰落;部分聚落(张家口、崇礼等)等级提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及对聚落的影响,难度较大。百余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大,原来的车马驿站减少或消失,出现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路增多,路网密度变大。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导致古驿站衰落,部分聚落,如张家口、崇礼等,由于交通发展,城市规模增大,城市等级提升。
9.
(1)山区交通线数量少,密度小,平原数量多,密度大;山区交通线沿地势低平的谷地分布。
(2)聚落主要沿交通线分布;聚落的形态受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交通发达地区,聚落密集。
(3)甲处位于两条交通线交会处,交通发达,利于商品流通;周边地区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平原农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高;服务范围大,经济腹地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及商业网点的影响,难度中等。
(1)仔细读图,左图为山区地区,右图为平原地形,从交通线密度、数量和分布特点等角度来综合描述地形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2)仔细读图,从交通线对聚落分布、形态和密度等角度来分析交通线对聚落的影响。
(3)从甲处的交通位置、市场位置、经济基础及服务范围等角度来阐述其发展成为一级商业中心的原因。
10.
(1)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将大西南资源丰富的优势与华南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将西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商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任答3点)。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2)否(不可行),航空运输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或铁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任意2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南昆铁路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运输线建设的意义、影响因素及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及意义:交通运输线的建设自然因素是限制因素,社会经济是主导因素,技术因素为保障因素;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从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完善大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大西南与华南地区的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将大西南资源丰富的优势与华南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将西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了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等。
(2)根据材料分析,该地产品以矿产和农产品为主,运量大;而航空运输运量小,不足以解决当地运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航空运输能耗大,运费高,运送大量的矿产和农产品运费太高,经济效益低下;同时,航空运输与铁路相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因此当地产品运输不宜使用航空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