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7.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
新知导入
同学们在观察自制生态瓶的活动中会发现,有的生态瓶中是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不稳定,其中的一些生物很快死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
活动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1906年以前,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4000头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以贪婪的目光蹑足尾随鹿群的是以凶恶残忍著称的狼。 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人类保护鹿群的愿望实现了! 但是,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 1925年后 鹿的数量不断减少,到1942年,凯巴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想一想:
1.1906年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1925年后 为什么鹿的数量不断减少?
3.凯巴森林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
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1925年以后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
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
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由于没有天敌,黑尾鹿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致使一些鹿被饿死。
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变的面目全非。是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预,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他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即: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呢?
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如果农田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大量捕捉青蛙,会不会造成虫灾
害虫
青蛙
蛇
农作物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哪个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强?为什么?
森林 农田
哪些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会破坏生态平衡。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过度开发利用
环境污染
不合理引入外来物种
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
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
火山爆发
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自然因素
地震
洪水泛滥
台风海啸
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利用
草原上过多放养牲畜,导致植被破坏。
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人为因素——环境污染
污水排放
汽车尾气
焚烧秸秆
城市垃圾
外 来 物 种 入 侵
水葫芦
食人鱼
龙虾
福寿螺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堂总结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课堂练习
1.下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天然落叶林 B. 天然常绿林 C. 人工纯种林 D. 人工混交林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 )
A. 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 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 喷施农药消灭害虫 B. 不准放牧
C. 建立草原防护林 D. 严禁割草
C
B
C
4.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东海的渔场、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开采
5.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B
A
7、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
C~D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生态平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不变
B. 生态系统要维持平衡,一定要有人类的参与和调控
C. 生态平衡指各种生物之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和非生物因素无关
D.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中国是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入侵物种达到529种。揭西县境内的河流中就有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以及严重影响水稻生长的福寿螺。这些外来有害生物流入我国境内,可能出现的可能结果是:①引起传染病流行传播 ②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 ③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④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⑤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3.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其它生态系统易遭破坏,主要原因是 ( )
A. 人为干扰太多 B. 营养结构单一
C. 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D. 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
4.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
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
5.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
A. 减少生物的种类 B. 减少生产者的数量
C. 增加生物的种类 D. 增加消费者的数量
6.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青蛙,将直接造成 ( )
A. 植被被破坏 B. 食物链被破坏 C. 环境被破坏 D. 害虫密度减少
7.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 ( )
A. 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持续进行
C. 能量的消耗随季节波动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8.在生态平衡状态下,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将会 ( )
A. 逐渐增加 B. 逐渐减少 C. 恒定不变 D. 相对稳定
9.与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 )
A. 生物的种类多,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B. 生物的种类少,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C. 生物的种类少,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强
D. 生物的种类多,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弱
10.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其共同特点是 ( )
A. 更加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B. 丰富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C. 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以保持 D.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1.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各项活动中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是 ( )
A. 大力植树造林 B. 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保护牛羊
C. 大量围湖造田 D. 大量捕杀麻雀,保护粮食
12.为维持图所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最适宜增加的是 ( )
A. 水和无机盐 B. 水生植物 C. 细菌和真菌 D. 食肉动物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因此它不会遭到破坏
B.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松树是一个生态系统
D. 被称成为地球之肾的是湿地生态系统
14.下列对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该成语所表示的一条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B. 成语中的三种动物所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蝉、螳螂的发育均为完全变态发育
D. 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二、综合题
15.图为日照海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
(2)马鲛鱼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________.
(3)有些工厂将含重金属的工业污水排入海中,图中海洋生物重金属积累量最多的是________.
(4)人工鱼礁的设置可以增加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生态系统________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16.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组成统一的整体。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①~⑤表示生理过程;图二中I~IV为某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农药的含量。回答下列问题。
类别 土壤 Ⅰ Ⅱ Ⅲ Ⅳ
农药含量(毫克/100克) 0.0012 0.045 0.024 0.003 0.009
(1)图一中,该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光能是通过________(填数字)过程实现的。________(填标号)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图一中的动物所属类群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________。生物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的共有________组。
(3)表中的生物构成了图一中含有蝗虫的一条食物链,则II对应的生物为________。该生物所属类群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列举一条)。
(4)一般情况下,图一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生物________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2. C
3. B
4. A
5. C
6. B
7. D
8. D
9. A
10. D
11. A
12. B
13. D
14. D
二、综合题
15. (1)太阳能
(2)浮游植物→鳞虾→小黄鱼→马鲛鱼
(3)马鲛鱼
(4)自动调节
16. (1)②;丙
(2)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3
(3)食虫鸟;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4)自动调节;种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