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高二年级文科 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 、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矛盾双方不断转化
2.近代有学者评论孔子“言行不一”,说他一方面主张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挑战周王统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的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 B.奴隶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C.百家争鸣已成为社会主题 D.维护“周礼”是历史的倒退
3.对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崇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B.后人称孟子为“至圣”
C.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D.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4.右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观察图片,你认为从中蕴含的
核心思想来自于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 法家
5.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制
6.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民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7.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8.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9.“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即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之为“伤天害理”之事或“天理难容”。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
A.内心反省 B.考察事物 C.消灭私欲 D.遵守三纲五常
10.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体系具有时代特色。这个“时代”是指
A.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B.封建制度高度发展的时代
C.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
11.儒家思想长期以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3.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4.得出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的证据,主要来自
A.考古领域在汉代墓葬遗址中发现纸片 B.马克思的论述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蔡侯纸的说法
15.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A.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轨 B.国家统一,盛世气象
C.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社会危机,世人反省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C.“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D.《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17.《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对《诗经》评述正确的是
A.“风”是西周至春秋时的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B.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时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
D.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
18.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包括以下三部著作。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项目著作 体裁 作者 特点 评价
《诗经》 诗歌 屈原 现实主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现实主义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三国演义》 诗歌 施耐庵 古典主义 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A.体裁 B.作者 C.特点 D.评价
19.有关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倾向,表述错误的是
A.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B.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C.主要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D.社会道德的评判标准是非个性化的
20.有一天,在下体育课回教室的路上,两位同学吵了起来,同学甲说:“我们体育老师太很了,一个动作不对,就罚我们跑20圈。”同学乙不服气地说:“你说的不对,这是老师负责,不是太狠,而是太好了。”他们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A.柏拉图 B.普罗泰格拉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21.在政治主张方面,智者学派提倡过激的民主政治,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公民的政治权利;而苏格拉底则主张有德行的少数人治国,并不反对有条件的寡头政治。这说明苏格拉底
A.反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望建立专制独裁统治
B.反对过激的民主,认为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
C.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民主制度,注重道德建设
D.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专制制度,实施仁政
22.普朗克,19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科学界领袖,1913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
A.成就已远远超过普郎克 B.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23.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图1 图2
A.人文主义 B.新航路开辟 C.人和世界被发现 D.基督教统治世界
24.15世纪以来,地中海地区兴起了一股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热潮,大批古代典籍、文物和其他相关史料相继问世,如右图著名的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雕塑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它
A.反映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B.展现了西方文明的理性色彩
C.体现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集中代表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25.15世纪中期,阿拉伯商人到意大利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
A.知识与美德 B.人性与神性 C.民主与法制 D.教会与上帝
26.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27.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有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的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重大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
28.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
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30.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31.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许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因这种回归而陷于困境的思想理念是
A.人文主义 B.因行称义 C.因信称义 D.先定论
32.昆曲《牡丹亭》描写了进入阴间的杜丽娘毫无顾忌地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终于使自己还魂人间。杜丽娘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的这种追求相似的西方精神文化是
A.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
33.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应是下列哪两人的对话
A.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34.法国启蒙思想领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信徒”。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比法国先进 B.儒家和欧洲启蒙思想家思想观点相同
C.中国文化在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较大影响 D.当时中国与法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5.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丰富西方人文精神的宝库,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以下观点哪一项是卢梭提出的?
A.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B.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卷,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C.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D.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36.“在启蒙思想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特别是卢梭……与伏尔泰,可以说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卢梭与伏尔泰对立的最主要表现是
A.是否信仰上帝 B.代表不同阶级利益
C.倡导不同的政体 D.对私有财产态度不同
3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而17世纪中国思想家的思想影响却远未能达到这一步。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思想家们的思想产生的时间较早
B.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国
C.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国
D.当时中国思想家们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政治思想
38.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l580年至l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人文精神增强
39.李贽因思想“异端”而被神宗御批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自杀身亡。布鲁诺因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被天主教会宣布为“异教徒”,并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以上史实说明
A.君主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B.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同样艰难曲折
C.教会势力的强大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0.瓦特、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这充分说明
A.当时的社会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发明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C.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发明创造 D.科学发明与生产力发展是对立统一的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五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一变化说明什么问题?(6分)
(3)材料五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4分)
42.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请回答:
(1)古代希腊的哲学家是如何关注人自身发展的,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2)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共同性质是什么?(7分)
(3)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6分)
(4)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3分)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B 2.B 3.B 4.B 5.A 6.C 7.D 8.A 9.B 10.C 11.B 12.D 13.A 14.A 15.C 16.D
17.A 18.D 19.D 20.B 21.C 22.B 23.C 24.D 25.B 26.C 27.A 28.A 29.A 30.D 31.B 32.B 33.C 34.C 35.C 36.C 37.B 38.A 39.B 40.B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41、(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2分)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1分),因而没有人采纳(1分);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这一主张被采纳(1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2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2分)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2分)
(3)工商皆本。(2分)
(4)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2分)但是,后来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2分)
42. (1)智者学派(或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2分)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己”(或“美德即知识”) (2分)
(2)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3分)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分)共同性质:都注重人的价值,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2分)
(3)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2分)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2分)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2分)
(4)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发动。(3分)
班级 登分号 姓名 统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