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XS)
八 平均数
第1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9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求平均数的探索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我们曾经参加过“我是中心小学人,我为创绿出份力”这样的系列活动吗?(课件出示现场活动的照片,学生看到与自己有关的相片,兴奋起来)
师:活动中我们去植树,我们回收废报纸和废电池。有些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要把回收的矿泉水瓶送到废品回收站去。咦!他们好像在争论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啊!原来他们要比赛,看哪组收集得多。同学们,你想知道他们谁赢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二、探究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课件出示第一组象形统计图)
出示:
师: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
生2:小光收集得最少。
生3:小明比小光多。
生4:小光比小兰少一个。
……
师:你能不能算出第一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课堂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屏幕,小手指指点点,有的数,有的算。
师: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好吗?
学生热烈呼应:好。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算?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加法。
教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4+12+11+15=52(个)
师:四个数加起来,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算得又快又准确?
生:我们先算算有几个十,然后是4+2+1+5=12,一共有52个矿泉水瓶。
师:真聪明。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
出示:
师:第二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55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0+13+5+11+16=55(个)
出示:
第二组赢了吗?
第一组
第二组
小红
小兰
小光
小明
田田
小雨
军军
佳佳
小黑
个数
14
12
11
15
10
13
5
11
16
总数
14+12+11+15=52
10+13+5+11+16=55
师:那这么说第二组赢了吗?
学生有的点头表示赞同,有的歪着头在沉思。有两个男孩挥动着小手嚷着:不公平,不公平!
师:怎么不公平呢?55就是比52多嘛!
一个男孩抢着说:第一组只有4名同学,而第二组有5名同学,人数不一样。
师:那怎么比才公平呢?
生:多加一个人。
师:现在活动早就结束了,多加一个人可能吗?
一个男孩用热切的眼神看着老师说:那就减少一个人吧!
老师笑眯眯地说:减少谁?要是选了你去,又不让你去了,你开不开心?
男孩摇摇头不出声了。
老师追问:怎么办?有办法解决吗?
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陷入了思考。
终于,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求平均数。
师:“平均”我们以前也学过,平均是什么意思?
学生们响亮地回答:每个人都一样多。
师:对!我们怎样把不一样多的矿泉水瓶变成四个人一样多,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收集几个矿泉水瓶?请同学们移动一下象形统计图上的矿泉水瓶,看看平均每人有几个,可以同桌商量着解决。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学生自由操作。
师:你是怎样移的?
一个移得快的男孩说:小红给小兰一个,小明给小光两个,他们每人就一样多了。
师:你们是这样移的吗?
生:是。
师:把多的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请看屏幕。
(2)课件演示移动过程。
师:根据移动后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通过移多补少,求出每人一样多的数我们叫平均数。
(3)探求计算方法。
师:我们能不能把它算出来呢?
生:能,把刚才的总数除以4就行了。
师板书:52÷4=13(个)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人收集13个,这个13是谁的呢?
这时,孩子也发现问题了:是呀!怎么没有一个人收集的数量是13呢?
思索中,有学生回答了:13是大家的。
师追问:大家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是13?
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已响起一片“不是”声。
师:那这个13是怎么来的?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分一些给小数。
生2:平均数不是一个人的,它代表的是几个人回收的平均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13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反映的是第一组的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我们再来想一想,这个平均数13,它应该比谁多?比谁少?
生1:比15少,比11多。
生2: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成绩,估计一下,这个平均数应该比谁多?比谁少?
生:比16少,比5多。
4.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那么第二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呢?请你把第二组的平均数求出来。
学生计算。
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10+13+11+5+16)÷5=55÷5=11(个)
师:这是先求什么数?再求什么数?
指名学生回答。
师:刚才除以4,为什么现在除以5?
生:第一组有4个人,平均分4份,第二组有5个人,平均分5份。
师:第二组平均每人收集了11个,这个11表示什么?是不是第二组每个同学都收集了11个?
生:不是!有的比11多,有的比11少。
师:平均数是11个,佳佳也收集了11个,这两个11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
师:不同在哪里?
生:佳佳的11个是她自己的,平均数的11是算出来的。
师:所以平均每人收集11个并不能说明实际每人收集的就是11个,平均数11反映的是第二组的整体水平。
5.平均数的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例1,第88页例2。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平均数的应用吧。请同学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共同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课堂活动”第1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课堂活动”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均数。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回答:①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②求出的平均数应当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③平均数反映的是整体情况)
【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14+12+11+15=52(个)
52÷4=13(个)
10+13+5+11+16=55(个)
55÷5=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