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陆定一】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老山界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这座山高2141米,悬崖峭壁,十分险峻,为华南第一高峰,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写作背景---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8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历时两年,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惊惶( ) 军阀( )
缴租( ) 蜷身( )
点缀( ) 搀扶( )
呜咽( ) 咀嚼( )
澎湃( )
酣然入梦( )
huáng
fá
jiǎo
quán
zhuì
chā n
wū y è
jǔ jué
péng pài
hān
字词积累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重走一场艰难历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第一部分(1):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点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面对如此难走的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的呢?让我们找一下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梳理出红军战士的行踪。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下午
山沟
红军
沿山沟前进
傍晚
瑶民家
宣传部同志
攀谈、吃粥、
贴标语
天黑
山脚
红军
爬山
夜里
山腰
红军
夜行爬山
半夜
山腰
红军
露宿观景
?
黎明以后
山路上
雷公岩
红军
翻越雷公岩
到达山顶
下午
山顶
下山路上
红军
下山
看景致、煮粥
第二天
由以上的表格我们知道文章讲述了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这么多的事件,你觉得作者是怎样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的呢?
1时间地点线索的编织,脉络清晰
2伏笔呼应的严谨
3详略的安排
4过渡段过渡语句的衔接
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语句填表。
困难表现
困难情况
战士言行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
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
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
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
嘲笑讥讽
感受一种革命精神
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欣赏别致的景物美
本文有三段写景描写,品味句子的语言美。
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本段“之”字形”,写出山路迂回曲折的特点;“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出老山界山势高峻的特点,突出爬山的艰难。
“奇观”二字,我们又体会到红军战士豪迈、激昂、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半夜观景:“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课下作业要背诵这一段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和写法?从哪些角度写的?给人什么感受?
触觉:寒气逼人,刺入肌骨,写出天气异常寒冷。
视觉:宝石的比喻,写出了夜之深、景之美,星空的灿烂美丽。
巨人、一口井的比喻,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听觉:山中“不可捉摸的声响”,比喻排比修辞,以动衬静的写法,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瑰丽的山色夜景。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夜不能寐,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致,细听耳边的声音,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和豪迈,这正是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生动体现啊!
下山: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课堂总结
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当堂达标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着 呜咽 蜷起来 澎pài
2对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让人如临其境。
B.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衬托深夜里雷公岩的寂静。
C.写出了战士全身心陶醉在夜景的欣赏中,表明红军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D.表明战士忘记了寒冷危险,体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艰难的大无畏精神。
3文中“捉摸”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换成“琢磨”,两个词的发音一样,意思也一样
B.可以换成“琢磨”,两个词的发音不同,意思却一样;
C.不可以换成“琢磨”,两个词的发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D.不可以换成“琢磨”,两个词的发音相同,意思却不一样。
4对本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有哪几项?
A这是翻越老山界最难走的一段路,所以这里是文章的重点。
B、景物瑰丽奇伟、变化多姿,表现出革命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C、描写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腰的经过,表现了长征途中生活的艰苦。
D、虽然冷得发抖,但红军战士毫无畏惧,表现了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