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中学人教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中学人教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共5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9 17:3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jiàn

(给司马谏议大夫的回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度。本文是王安石的复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北宋熙宁二年开始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
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思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他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规模巨大,
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
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北宋中期出现了一系列统治危机:第一,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第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爆发;第三,辽和西夏仍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
为了克服封建统治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的主要措施、内容和作用如下:




目的和作用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生产。
保甲法
把农村按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王安石的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险百姓的现象。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宋神宗死后,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文体辨析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按土地多少收税
内容
目的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农田水利法
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免役法
以钱代役
方田均税法
措施
市易法
设市易务 稳定市场
均输法
就贱就近采购物资
“理财为方今先急”
“理财以农事为先”
富国之法
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
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3、发展生产
诵读课文,注意字词
guō
chóng

shù

nàn
rén




duó
强聒
重念
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

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会晤
度义而后动
再三考虑。
批驳
法则,计划。
揣度,估量,考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
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故也。
某: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每:常常。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信。蒙,承蒙,旧时的谦词。
窍:谦词,私下,代“我”。
君实:司马光的字。
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相好:相互友好。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术,方法、主张。
异:不同。
故:缘故。
1
以为:认为。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交往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
1
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合,
是由于政治主张不同,为下文陈述自己
的观点做铺垫。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

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
见恕也。
强聒(qiǎngguō):唠叨不休。
虽:虽然。
蒙、见:表被动,被动句
察:谅解,理解。
故:所以。
略上报:简单地给您回信。

(chóng)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厚:深厚。
反复:书信往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卤,通“鲁”。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冀:希望。
或:或许。
见恕:原谅我。
1
辨:通“辩”,分辩。
于:在。
1
译:(我)虽然想唠叨不休,但终究一定不会被您谅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写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分辩,后来又考虑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来往上不应粗疏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这句话说明王安石了解司马光的性格和立场,本不欲自
辩,但还是想通过书信做详细解释,以求司马光能够理
解自己的想法。体现了作者的认真诚恳和冷静沉着。
第一段:阐明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
名实:名义和实际。
盖:发语词。
得:获得。
所以:用来
侵官: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以:因此。
怨谤:怨恨和指责。
见教:指教我,客气的说法
明:明确。
致:招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
译:读书人所争论问题的,尤其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概括司马光诘难的出发点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2
以谓:认为。
授:交给。
人主:皇帝,于人主受命,状语后置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议定法令制度,在朝廷上加以修正,状语后

举:施行。
辟(pì)、难(nàn)壬人: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前知:预先知道。
为:是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以:用
兴利除弊: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
多怨诽,定语后置
为:替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
译:我却认为从皇上那里接受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主管官吏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官”;施行古代贤君的政策来兴利除弊,不能算是“生事”;替国家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征利”;驳斥错误的言论,排斥巧言献媚的人,不能算是“拒谏”。至于很多的怨恨指责,那是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的。
逐条辩驳,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
为变法正名。
针对来信指责,王安石逐一加以驳斥。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怨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司马光
王安石
(展现了他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3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为:当作。
不恤:x
ù
,不忧虑,不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不量敌之众寡:不估量反对者的多少。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以:把。
善:形作名,好事。
上:皇上。
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3
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当作好事,皇上才想要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要尽力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又为何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这里揭示出保守派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为皇帝的
“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以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
盘庚之迁:盘庚迁都于殷。
胥(xū)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不因为有人怨恨他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度1:
dù,计划,名词。
度2:duó,考虑。
是:认为正确。
不见可悔故: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悔改的理由。
义:适宜。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
译:商王盘庚迁都,连老百姓都互相抱怨,不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适宜就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理由。
用盘庚迁殷的典故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
合理性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因怨诽之多而
动摇决心的坚定态度。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
在位:指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
助上大有为: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
以膏泽斯民:来施恩惠给人民。膏泽:施恩惠。(名词→动词)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事1:做(动词)。事2:事情(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
知:承认,接受。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
译:如果您责备我因为在位任职很久了,没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承认我有罪;但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
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
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第二-三段:是回信的中心内容。针对来信强加给自己的“罪状”逐条加以驳斥,表现了王安石把革新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司马光认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思考: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原因
王安石认为: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根本原因: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
无由会晤:没有缘由见面。由:缘由。会晤: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称的谦词。
向往之至:仰慕到极点。
译:没有缘由会面,内心不胜仰慕之极。
第四段:书信结束语。


第一段:写信的缘由。
第二-三段:针对来信,逐一驳斥。分析遭反对的原因,坚持变法。
第四段:书信结束语。
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3、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4、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提示:
(1)人——“习于苟且”
(2)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3)上——
“欲变此”
5、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7、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8、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9、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10、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文章主题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知识积累与拓展
(一)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文中提到的盘庚,是
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2.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3.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态度。
4.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会怎样?
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这是事实论据,是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坚决
一方面为王雄辩的才能折服,另一方面看到王变法态度的
坚定,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作对,使王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

摆脱自然灾害
(二)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三)请结合课文及史实,谈谈你是对司马光的评价。
从本文看,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
但是从史实看,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写作特点
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通“鲁”,鲁莽】莽
3.故今具【通“俱”,详尽或全面】道所以
通假字
故今具道所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致天下怨谤
以授之于有司
以兴利除弊
以膏泽斯民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介词,因】
【介词,因】
【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表顺承关系,把】
【来,以便,用来】
【来】
【介词,把】
【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

一词多义
不为侵官
未能助上大有为
为天下理财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守前所为而已

【算作,是】
【名词,作为】
【介词,替,给】
【动词,当作】
【介词,因为】
【动词,做】
一词多义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缘故,原因】

【所以】
【制度,法度】
【名词,计划,主张】
动词,考虑,揣度,估量】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今具道所以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某则以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名词,事情】
【动词,做,从事】
【那么】
【却】
【那,这】

而议事每不合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一词多义
终必不蒙见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冀君实或见恕也

【再,又】
【回来,回去,动词。在此与“反”连用,指书信来往】
【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看见,动词】
【相当于“我”“自己”。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

不复一一自辨
于反复不宜卤莽
一词多义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则非某之所敢知

【道理】
【治理,整理】
【知道】
【接受,领教】

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天下理财
古今异义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古义:私下,谦词;今义:偷窃】
2.虽欲强聒
【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3.不复一一自辨
【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情意诚挚,诚心;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5.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古义:只是;今义:特别,特殊】
6.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7.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古义:想到;今义:想念,思念】
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
【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