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1.时间:20世纪初期(民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原因:
(1)内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④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表现:
(1)概况: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
空前。
(2)行业。
①_______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②_______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除扩大内销外,还大量出口。
③火柴、榨油、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_______也有一定的增长。
纺织业
面粉业
重工业
4.特点:
(1)分布地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
(2)工业结构:其发展主要是在_______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下去。
沿海地区
轻工业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
(1)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和措施。
①提出开展“_________________”,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②1935年实行“_________”,用法币代替银币,对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
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
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表现: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_______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币制改革
工商业
3.结果:官僚资本凭借_________巧取豪夺,聚敛起巨额财富,加强对民族工业的
控制。
国家政权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抗日战争时期:
(1)原因: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_______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2)影响:大量民族工业内迁,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沦陷区
2.抗日战争之后:
(1)原因。(按序号①②③填空)
政府
政策
军事
① ?
经济
推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苛捐杂税繁重
②
依靠国家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
美国
通过③等新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排挤国货;美国对中国输出资本,几乎完全垄断中国的资本市场
①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②官僚资本
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易错点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比如,日本和美国都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所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是欧洲列强。
·【图解识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情境思考】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什么问题?试分析原因。(历史解释)
提示:问题:重工业发展缓慢。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无力投资重工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矿产资源的掠夺等。
·【核心概念】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的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建设运动,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图解识记】
·【图解识记】
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情境思考】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唯物史观)
提示: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动荡;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利了美国经济侵略;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史论阐释】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之快,所建厂矿企业之多,都是空前的。
2.短:时间短暂,从1912年至1919年,其发展、兴旺如昙花一现,只能是“短暂的春天”。
3.偏:首先地区分布不平衡,大都集中在通商口岸和东南沿海一带,广大内地较少;其次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4.弱: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相比,力量仍十分薄弱,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始终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2.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3.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使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促进了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的潮流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提供了阶级基础。
4.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5.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素养探究】
史料一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
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1912年《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产业革命”出现的国内政治环境。(史料实证)
提示: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史料二 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
(2)根据史料二分析,民国时期主要有哪几种经济成分?你认为“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历史解释)
提示:经济成分: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
地位:是一种新的经济成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在夹缝中生存,始终不占主导地位。
主题二 国民党统治前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及困境
【史论阐释】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异同点
1.相同点:就其生产经营本身而言,它们都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它们都使用大机器生产,重视科学技术,采取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劳动生产率也较高。
2.不同点: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不同。
(1)外国资本:外国资本的输入,一方面起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压制民族工业,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对象。
(2)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其恶性发展严重排斥和压迫民族资本,破坏、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对象。
(3)民族资本:民族资本是中小资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支进步力量,但缺乏足够的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和勇气,是维护革命团结需要争取的对象。
【素养探究】
史料一 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
(1920-1936年)
货币单位:亿元(1936年币值)
1920年
1936年
年平均
增长(%)
产值
比重
(%)
产值
比重
(%)
官僚资本
1.84
42.3
2.22
12
1.17
民族资本
2.51
57.7
16.32
88
11.04
合计
4.35
100.0
18.54
100.0
-
(1)根据史料一简要指出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提示:地位: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超过官僚资本。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料二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年代
钢(吨)
生铁(吨)
煤(吨)
锰矿石
(吨)
1935年
256
565
787
061
36
091
747
31
400
1936年
414
315
809
996
39
902
985
43
400
1937年
556
347
958
683
37
230
469
79
187
(2)上述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信息: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原因: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币制改革”,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0·扬州高一检测)1912年民国政府颁行《商业注册章程》,减免了清朝规定的注册费用,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该措施意图是
( )
A.保护私有财产
B.鼓励创办实业
C.恢复市场秩序
D.巩固新生政权
【解析】选B。减免清政府规定的注册费用,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是鼓励创办实业的具体举措,故B正确。
2.1912-1919年时值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这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
( )
A.开始产生
B.迅速发展
C.日益萎缩
D.陷入绝境
【解析】选B。根据题干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短暂春天”。所以B符合题意。
3.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
A.外资企业出现
B.洋务运动兴起
C.工人运动高涨
D.“实业救国”热潮
【解析】选D。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初期”“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这则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掀起的“实业救国”热潮,故选D。
【补偿训练】
老舍的《茶馆》中有个秦二爷,是一位实业家。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企业最为红火。“最为红火”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实业救国”思潮
【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词是“1916年”“最为红火”,联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短暂春天”,其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C。
4.(2020·淮北高一检测)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
960锭
1
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
192锭
2
016台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解析】选D。注意题干中要求选出“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A与题干时间不符,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补偿训练】
1915年,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创办了申新纱厂。下图是该厂建厂初期的盈利情况,图中数据能够说明
( )
A.清朝末年洋务企业的兴起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产生
C.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D.国民政府前十年经济的增长
【解析】选C。本题注意题干的时间1915-1920年及申新纱厂盈利增长,这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内看,中华民国建立及采取奖励发展实业的举措;国际上,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故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故选C;A、B、D与题干的时间范围不符,故排除。
5.(2020·泰州高一检测)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
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
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增长迅速
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抗战爆发后大量工厂内迁
【解析】选D。根据材料“1942年”“国统区共有工厂3
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
654家”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国大量的沿海工业随国民政府迁往西南地区,故D正确。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
000
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
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年):(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10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3年者,给予一等奖章;(2)设立工厂资本在5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
——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奖励实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材料一介绍了清末政府鼓励实业发展的措施,材料二列举了1917年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办法。比较两则材料的信息,可以从总体上看出清末和民初对实业的重视,并分析奖励实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救亡图存;也可以依据两则材料具体内容,分析清末和民初在奖励实业的方式、对象,以及鼓励贸易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答案:示例:信息一:清末和民初都很重视实业。
说明:民族危机严重,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清末和民初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信息二:清末的奖励以爵位为主要形式,民初以奖章(奖状)为主要形式。
说明:政治体制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民初更注重精神鼓励。
信息三:与清末相比,民初奖励的对象更加广泛,奖励的条件降低。
说明:民国时期民主政治和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形成重工商、兴实业的社会风气。
信息四:民初鼓励出口贸易。
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战事,为国货出口提供机遇,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