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荷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一、电荷及起电方式
1.两种电荷
(1)电荷的分类
正电荷: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性质一样的电荷。
负电荷: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性质一样的电荷。
雷电的性质与摩擦产生的电的性质完全相同。
(2)电荷的性质:同号电荷相互排斥,异号电荷相互吸引;且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2.物质的微观结构
(1)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以及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
一样多,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
(3)离子的电性:失去电子的原子为带正电的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为带负电的离子。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3.摩擦起电
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受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4.感应起电
(1)自由电子: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2)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
(3)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二、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电荷守恒定律更普遍的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三、元电荷
1.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在计算中,数值可取e=1.60×10-19 C,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2.带电体的电荷量是e的整数倍。
3.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e之比。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正误判断。
1.玻璃棒和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说明丝绸上的正电荷移动到玻璃棒上。( )
解析:原子核是稳定的,正电荷并不移动,移动的是核外电子,玻璃棒和丝绸摩擦时,电子会由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所以玻璃棒多余了正电荷,即带了正电。
答案:×
2.两物体相互摩擦会使物体带电的原因是两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的能力不同导致的。( )
解析:由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程度不同,离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从而产生摩擦带电现象。
答案:√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3.甲物体带有+1 C电荷,乙物体带有-3 C电荷,甲的电荷量大于乙的电荷量。( )
解析:正负号表示电荷的正负,比较电荷量多少时只能看带电荷量的数量,与正负无关。
答案:×
4.元电荷就是电子。( )
解析: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电荷量为1.60×10-19 C;电子带负电,电荷量与元电荷相同,但它是微观粒子。
答案:×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5.质子和电子的比荷相同。( )
解析:质子和电子的电荷量相同,但质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所以电子的比荷大于质子的比荷。
答案:×
6.元电荷是表示跟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
答案:√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
情境导引
图甲是古老的摩擦起电机,图乙是感应起电机。结合图片,思考:
甲 乙
(1)两个绝缘体发生摩擦为什么会带上电荷?
(2)感应起电能发生在绝缘体上吗?原因是什么?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要点提示:(1)两个绝缘体摩擦时,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分别带上了正、负电荷;(2)感应起电不会发生在绝缘体上,因为绝缘体中的电子不能自由移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知识归纳
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方式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
条件
两种不同的物体摩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导体与带电导体接触时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近异远同”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电性的电荷
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而发生电子得失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带正(负)电物体吸引
(排斥)而靠近(远离)
同种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画龙点睛 带电方式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三种带电方式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实例引导
例1(多选)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柱支撑的金属导体,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起初它们不带电。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后,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
导体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把C靠近A稳定后,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把C靠近A稳定后,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解析: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导体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A端积累了负电荷,B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贴的金属箔片分别带上了与A、B同种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间有斥力,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选项A正确;C在A、B附近时,先把A、B分开,则A、B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移去C后,A、B上的电性和电荷量不变化,两金属箔片张开,选项B正确;如果先移走C,A、B上的感应电荷会在其相互之间力的作用下吸引而中和,不再带电,所以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选项C错误;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仍然带电,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应电荷完全中和,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选项D错误。
答案:A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规律方法 感应起电的分析
(1)只有导体中的电子才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的电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导体能够发生感应起电,而绝缘体不能。
(2)凡是遇到接地的感应起电问题时,该导体与地球可视为一个导体,而且该导体可视为近端,带异种电荷,地球就成为远端,带同种电荷,如图所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变式训练1(多选)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甲、乙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
D.移走棒,两导体球不分开
解析:感应起电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1)两导体彼此接触;(2)带电体移近两导体;(3)先分开两导体,再移走带电体。由此可知,A项可以使两球都带电,带电体与非带电体接触,电荷发生转移,使物体带电,C项可以使两球都带电,故选项A、C正确。
答案:A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荷守恒定律
情境导引
小明同学用自制的验电器进行了一些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小明使验电器带了负电荷,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该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用包装巧克力的锡箔纸制作)几乎闭合了。关于此问题,他跟学习小组讨论后形成了下列观点,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
①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②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③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
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④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
循电荷守恒定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要点提示:带负电的验电器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球上的负电荷(电子)被潮湿的空气导走了,但电荷在转移的过程中仍然守恒,故③④正确。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知识归纳
1.物体带电的实质
使物体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使物体不带电也不是消灭了电荷。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也就是物体间电荷的重新分配。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均符合电荷守恒定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2.两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量的分配规律
(1)当两个导体材料、形状不同时,接触后再分开,只能使两者均带电,但无法确定电荷量的多少。
(2)若使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分别为q1、q2,则有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温馨提示 导体接触带电体时电荷量的分配与导体的材料、形状、大小有关,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量将平均分配,即最后两个球带等量的同种电荷或均不带电。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实例引导
例2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和分布情况是( )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电子向A端移动,两端带等量电荷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两端带等量电荷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A端电荷量大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B端电荷量大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解析:导体中自由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带正电荷的是原子核,不能定向移动,由电荷守恒定律知,两端电荷量大小相等。
答案: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变式训练2M和N都是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1.6×10-10 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N转移到了M
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1.6×10-10 C
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了1.6×10-10个电子
解析:由电荷守恒定律知,M带正电是因为电子转移到N上了,所以N带等量负电荷。
答案: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元电荷
情境导引
1.物体的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的吗?带电荷量可以是4×10-19 C吗?
要点提示:物体的带电荷量不能是任意的,它只能是1.60×10-19 C的整数倍。由于4×10-19 C是1.60×10-19 C的2.5倍,所以带电荷量不能是4×10-19 C。
2.电子和质子就是元电荷吗?
要点提示: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值,不是物质;电子和质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知识归纳
1.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
2.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量与元电荷相等,但不能说电子和质子是元电荷。
画龙点睛 电荷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实例引导
例3(多选)下列关于元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可以为205.5倍的元电荷
C.元电荷没有正负之说
D.元电荷e的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定的
解析: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但元电荷不是带电粒子,也没有电性之说,A错,C对;元电荷是最小的带电数值,所有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B错;元电荷的电荷量e的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定的,D对。
答案:C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变式训练3(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荷量是可以连续变化的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
D.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 C
解析: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由以上分析可知正确选项为B、D。
答案:B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验电器的两种应用方式及其原理
情境导引
制作一个验电器,将带电体靠近验电器上端但不与验电器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是否会张开?
要点提示:会张开。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知识归纳
1.带电体接触验电器
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甲所示。
2.带电体靠近验电器
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所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实例引导
例4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解析:把带电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验电器,若金属球带正电荷,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吸引上来,这样验电器的上部将带负电荷,箔片带正电荷;若金属球带负电荷,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排斥到最远端,这样验电器的上部将带正电荷,箔片带负电荷,选项B正确。
答案: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变式训练4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荷,并靠近验电器B,则( )
A.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验电器上的
金属球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感应出了
正电荷
C.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感应出了负电荷
D.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的下部箔片感应出了正电荷
解析:当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时,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负电荷,金属箔片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正电荷,所以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箔片感应出了正电荷,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1.冬天人穿毛衣时很容易产生静电,这种产生静电的方式属于( )
A.感应起电 B.接触起电
C.摩擦起电 D.毛衣本身就带电
解析: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在其他带电体的影响下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毛衣本身不带电,但在与皮肤摩擦时很容易产生静电,这种产生静电的方式属于摩擦起电,选项C正确。
答案: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2.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 )
A.4.0×10-18 C B.6.4×10-19 C
C.1.6×10-10 C D.2.0×10-19 C
解析: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e=1.6×10-19 C;由于2.0×10-19 C不是1.6×10-19 C的整数倍,所以D是不可能的。
答案: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随堂检测
3.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2.0×10-5 C的正电荷,小球B、C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先与球A接触后分开,再让小球B与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qA'= C,qB'= C,qC'= C。?
答案:5×10-6 7.5×10-6 7.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