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0 10:3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下第四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遇害当天上午,昆明街头。一个清削的身影立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的现场。他须髯飘飘,铁骨铮铮。他慷慨激昂,对凶手无情控诉
言辞犀厉,引得听者血脉偾张。那一刻的先生,就是一个战士!一个为正义而战的战士
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精神抖sǒu的战士已经挨饿了几日。物质的贫瘠消瘦了战士的身躯,却难以消蚀战士的意志。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须髯(
)   铁骨铮(
)铮   抖sǒu(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2分)?
(3)“慷慨激昂”中“激”的意思是
(
)(2分)
A.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
B.(感情)激动
C.使发作;使感情冲动
D.急剧;强烈
(4)在文段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湎怀  萦绕  招摇撞骗  自园其说
B.恐怖  屠杀  格物至知  风口浪尖
C.奠定  绚丽  光明正大  阳奉阴纬
D.污蔑
湛蓝
卑鄙无耻
孺子可教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族统治依然存在,卖狗皮膏药式的吹牛撒谎的陋习仍在绵延。
B.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掌握的技艺多多益善。
C.创业绝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要做好直面困难的准备。
D.班主任挑拨离间,他批评了犯错误的吕航同学,表扬了敢讲真话的冯宇博同学。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你在人生中遭遇拒绝和障碍时,想想以下这种可能,不逃跑,并多问一句为什么。
B.我们是十四、五岁金色少年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C.农谚曰:“寒露一到百草枯,”表明此时气温已经降到限制农作物生长的极限。
D.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曾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12.7%左右。
C.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全面启动。
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6.支付宝是一种网上支付工具,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下图所示的支付宝交易流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则新闻的主要信息。(20字左右)(4分)
凤凰网财经讯 消息称,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7年12月5日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本届大会首次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两本蓝皮书。此外,大会还发布了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年度成果文件《乌镇展望》。在“双创热土”项目对接活动中,对接的互联网项目数达1200个,超过13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现场签约。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更加凸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7分)
【礼仪板报我设计】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版块名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貌用语我知晓】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2分)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

(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

(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我一定认真

(阅读、拜读)!”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礼节习俗我评说】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知其善也?(??????
)(2)然后能自强也(??????

(3)非问无以广识(??????
)(4)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此之谓乎/子之不知鱼之乐
B.非问无以广识/识其大矣
C.虽有佳肴/故虽有名马
D.好学而不勤问/相辅而行者也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甲】论述了___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_________的关系。(2分)
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后,对这两篇短文的感受。(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17题。(16分)
面相与品相
于文岗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谱。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这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面膜、面霜、面膏……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她(他)们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乃至“有面相,无品相”的话剧不时上演。有些人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却很难看。他们不讲良知、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他们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一个字——“抢”。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是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选自2018年5月8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13.揣摩第④段画线句子,品析其语言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为什么?(3分)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责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宣传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8~21题。(14分)
碗底香
陈小庆
终于开饭了,他几乎是跑着奔向食堂的。
今天做的是他最喜欢的红烧牛肉面,他看到自己饭盆里竟有好几块牛肉,最关键的是有一块还特别大,居然比一只完整的核桃还要大,他似乎觉察到打饭的师傅当时迟疑了一下,但手终于没有抖,还是将那大块牛肉给他妥妥地盛进了饭盆里。
端着饭,走到外边,坐在一块空心砖上,虽然饿极了,虽然是他最喜欢的牛肉面,他却慢条斯理地吃着,他享受着美味。不像那个首先急着把饭里的牛肉挑着吃了的二狗子——吃那么快会很快吃完,很快吃饱,很快失去享受的时间。尤其是那块最大的牛肉,他毫无疑问地会留到最后吃,等吃完所有的面条、碎肉,喝光所有的汤之后再去细细品味,仔细享受,这叫碗底香。在他,这样吃饭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他一边品味着牛肉面,一边想着自己儿子小虎马上就要娶媳妇了,那个姑娘已经同意嫁给小虎了,嫁到在城里没有房子的他们农村的家了!他得多干活多赚钱,风风光光把儿媳妇娶进家门。
此时,饭盆里的那块肉,几乎是支撑他力气的最有力的保障,也是他辛苦后的一份安慰。
从小他就有把好东西留到最后的习惯,过去家里穷,娘做面条时,炒个鸡蛋已属最好的午饭,那时节他总是把饭先吃光,再去吃炒鸡蛋,最后嘴里的炒鸡蛋味儿会留存一下午。让人觉得生活美好有意义。他还喜欢把最甜的放在最后,把最好的消息在心底憋好久,六年级时,他破天荒地考了个年级第一,回家就一直没有吭,最后竟然没有说,还是娘听邻居小孩说的。娘看着他笑,他也笑,仿佛那最好吃的还在碗里放着,还可以享受那份惊喜。娘告诉过他,先苦后甜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一直不舍得把那些好东西提前吃掉用掉,甚至到该吃该用时仍然还要保留好久。
他喝了口牛肉面汤,滋味十足,望望那块牛肉,心里踏实极了。十六岁时他拥有了第一双回力球鞋,穿惯了黄胶鞋的他,一直舍不得穿,只在劳动节和国庆节时穿过那么几天,大部分时间还是黄胶鞋,后来他发现鞋小了,自己在十八岁时再也穿不上那尚且八九成新的回力鞋了。那双鞋,至今在家里放着,像是收藏品,曾经他想让儿子穿,儿子却无论如何也不穿。
他开始品饭盆里的碎牛肉。明天据说会发工资,包工头说了两个月了,一定要在麦收之前把欠大家的去年的工钱发到手里,而他们很多人已经打算后天回乡割麦子了!
碎牛肉几乎没有口感,他望了望那大块牛肉,原谅了这些碎肉。筷子却不去动一下那大的,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根本不会在饭还多时去动那些“镇碗之肉”的。也因为这个好习惯,他存到了一些钱,家里才翻盖了房子,儿子才能说上对象。
过去在乡下,他碗里的肉或者鸡蛋一直是别人眼中的诱惑,大柳树下吃午饭,他总是会在碗里留下最好的,直到吃完了饭,才会认认真真吃掉那些最好的,让一顿饭有了悠长的香味。三十年前,在乡下,碗里有肉或者有鸡蛋,会很有面子,他是那时养成了很慢很慢吃饭的习惯的,他享受着自己碗里有宝的感觉——生活就是这么有奔头!
很多工友都吃完了,在抽烟聊天,他却还有好几口面没有吃完,他一根一根面吃着,碎肉已没有了,但他碗底有香,心里有底儿:镇碗之宝还在,动都没动呢!他们都是端着铁盆盛饭的,都是一步到位,没有再去打饭的麻烦,那么大个铁盆,足可以吃很饱。
吃完最后一根面条,喝光最后一口汤,盆里只有那个大块头的牛肉了,那深酱色的肉,吸足了调料,那要一口吞下去,能嚼上两分钟才可以咽下去。
他停顿了一下,显得郑重地夹起那块肉,多年养成的习惯,尊重食物,更要慎重对待那些最好的,那些都是生活的精华,是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他每次在享受最后一口美味时,都会停顿一下,调整好味觉、视觉,说高级一点应该还调整好了灵魂,准备接受那种痛快舒爽——他夹起那块肉,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也许是自己用劲过于大了吧,他调整了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那块让他期待了一顿饭,瞟了无数眼,几乎支撑了他全部幸福感的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姜!
18.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他调整了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说结尾写那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姜,其实这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进城打工者生存的艰辛,也有人认为是倡导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观。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小说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
22.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须髯(rán)   铁骨铮(zhēng)铮   抖sǒu(擞)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犀厉 ”,正确写法是“ 犀利 ”。(2分)?
(3)
B
(4)他慷慨激昂,对凶手无情控诉;
一个为正义而战的战士!
2.D
【解析】A.湎→缅
园→圆
B.至→致
C.纬→违
3.D
【解析】D项褒贬误用:看下文可知班主任公正严明,“挑拨离间”是贬义词,不能用于班主任身上。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
4.D
【解析】
A项错误:“可能”后的“,”应为“:”,表解释说明;
B项错误:去掉“、”,十四五是约数,之间不用标点符号。
C项错误:去掉“:”,后引号内“,”移到外面,农谚曰“寒露一到百草枯”,-----
所以选D。
5.C
【解析】A.句式杂糅,“是因为”和“的缘故”杂糅,可删去“因为”或“的缘故”;B.重复累赘,删去“大约”或“左右”;D.成分残缺,动词“加大”后缺少了宾语中心语,在“检测”后加“力度”。
6.交易开始之后,买家将钱汇给支付宝,然后支付宝通知卖家发货,卖家发货且买家收货并通知支付宝之后,支付宝将钱付给卖家,此次交易成功。
7.示例: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落幕,大会取得多项成果。
【解析】分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找到文章的主体部分,并按照内容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2)找出事件(过程、结果);表述事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关键性词语;
(3)词语整合,通过这些关键词语,再结合新闻内容,不难概括出正确答案了。
8.(1)①礼貌用语大串联  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解析】三个版块名称都要与“礼仪”有关,名称要精简,符合学生的口吻。
(2)①久仰
②莅临
③拜读
【解析】久仰:形容仰慕已久的意思,表示敬慕
大多初次见面时说。
莅临----多用于书面用语: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尤指上级到来,是很恭维的表达。例如:敬请莅临指导。光临----多用于口语:敬辞,称宾客来到。例如:敬请光临,欢迎光临指导。
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授某某人指点。敬词,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
(3)示例: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
9.好处?
勉励?
扩充?
有时
10.A
11.所以学习之后感到不足,教别人后感到困惑
喜欢学习但不经常问问题,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
12.教学相长?
问学相辅?
【甲】:教别人相当于自己再学习一遍,教和学相结合
【乙】:只有真正的好问者,才能学到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二)
13.“该不算‘狗拿耗子’”一句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1分)论证了作者对“重面相,轻品相”的态度,语言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2分)
14.对比论证。(1分)文段通过将人们对表层美容与深度美容的关注和投入程度进行对比,说明“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2分)
15.放在第⑥段比较合适。(1分)因为第⑥段的论点是“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话剧不时上演”。而该材料正好证明了这一论点,所以放在第⑥段合适。(2分)
16.无论何时,只有注重品相的人,才能真正立足社会,被别人认可。(4分)
17.示例一:深度美容,美到你心灵深处!(3分)
示例二:美人品内涵,具永恒魅力!(3分)
【解析】“深度美容”是指人要“塑造自己的人品内涵”,文中说“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这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因而广告宣传语重点要突出“人品内涵的塑造”这一观点。
(三)
18.①“他”是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工:为了改变生活条件,辛苦劳动,努力挣钱。②“他”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好父亲:为了儿子娶媳妇,勇担父亲责任,挣钱翻盖房子;③“他”是一个易于满足的劳动者:一碗红烧牛肉面,对“他”来说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解析】(任选2点作答即可,只概括不分析酌情给分,意思相同即可)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19.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回答动作和神态描写也行)。这些词表明“他”吃牛肉时慎重的态度及对食物的尊重,同时说明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来之不易。(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任选三处作答,意思相同即可)
文学作品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起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等作用。细节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创作功力,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调整”“隆重”等动作、神态细节,形象细腻地写出“他”吃牛肉时慎重的态度及对食物的尊重,同时说明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来之不易。
20.①碗里有好几块牛肉,其中有一块特别大,有点异常;②师傅打饭时手没有抖,将大块牛肉放在了他的碗里,暗示师傅可能知道那是块姜;③那深酱色的肉,吸足了调料,暗示姜被佐料染色后和牛肉相似;④他夹起那块肉,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暗示这可能不是牛肉。
【解析】题干中“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表明这是在考查小说运用的伏笔手法,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作用是(1)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式回答。(2)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个性+共性的格式回答。“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姜”的伏笔有:特别大,师傅手没抖,和牛肉很相似,不沉等。
21.(1)我认同第一个观点。小说中写“他”为了能吃上一碗红烧牛肉面跑着奔向食堂,去年的工钱还没领到手,一块牛肉在他的心中分量竟然如此重等,都写出了打工者生活的艰辛。现实中有的农民工辛苦一年却拿不到工资,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有的农民工吃住条件差,连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生活很艰辛。(2)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小说中的“他”从小就有把好东西留在最后吃的好习惯,第一双回力鞋舍不得穿,吃牛肉面时把好吃的牛肉放在最后等说明了先苦后甜,生活有奔头。虽然我们的学习生活又苦又累,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考上理想的学校是令人高兴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解析】(扣住文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包括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对小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对小说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态度的个性化分析,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方法的评判,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
个性解读文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小说本身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说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小说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
因为“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含并可以涉及的考点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③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④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⑤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⑥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
三、作文(40分)
22.【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引导语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这句话,可以从中选词填题。生活正是由丰富的细节组成的,情感正是由丰富的细节蕴含的,成功的结果也是上一个个细节累积起来的,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小小的努力……可这些细节往往被我们忽略,被我们“丢失”,以致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情感交汇或成功的机遇。此文可从生活的小事写起,写写自己所“丢失”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总是接受和享受别人的爱,老师、父母、朋友,但总是“丢失”了“报恩”。亲人在的时候,我们常习为常,不注意“孝敬”“关怀”,亲人不在的时候,才发现我们“丢失”了亲情。写一件事,把文章的主旨“珍惜”写出来,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本文不仅可以写日常生活,也可以写学习生活,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样的道理,“不该丢失最重要的”,细心是成功的法宝。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作文范文及点评
不该丢失的孝心——散文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代替了沟通,汽车代替了行走,电脑代替了思考。一切属于人类的财富似乎也在这追求快捷中慢慢地磨灭。渐渐地,只成为一种语言。甚至是那一件件不该丢失的“金银珠宝”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百善孝为先”——孝,似乎也成了一种快捷。
打开电脑,随处可见的网页广告——XX快递,帮您把孝心带回家;打开电视,可以听见的悦耳女声:“118114,将孝心送父母。”“帮”、“送”本应是充满温馨的两个字眼,在这时却充满了厌恶。
回望记忆的长路,漫漫长路上时时充满了父母的身影。从呱呱坠地的喜悦到蹒跚学步的艰辛,都是他们一步一步牵着我们走来。岁月将他们年轻的容颜抹上不平的条纹,生活使他们坚定的步伐化为颤抖的脚印。也正有他们的努力和爱,才成就了我们的成熟。而如今,满头白发的他们等来的却是从陌生人手中接过“孝心”。
当父母劳累时,只希望你稚嫩的小手能为他们锤锤腿、揉揉背,而你却是用冰冷的按摩器扼杀了他们的希望;当父母饥饿时,只希望你能做一顿饭给他们享用,换来的却是你一个电话叫来的外卖;当父母上伤心时,只希望你能唱一首歌给他们听,换来的却是一张DVD里的完全陌生的声音??孝心,就是这样在“快捷”中慢慢丢失,也许连你自己都没有发觉。
杨红樱在一本书中写道:马小跳为了让妈妈减轻疲劳,为妈妈洗脚。结果却被马小跳的一个不小心把脚烫伤。可她还是高兴得痛哭流涕。孝心,也许就这么简单。哪怕弄砸了,但只要有“心”,有行动,就能在无形中对父母saylove。再怎么苦,怎么累也被冲得一干二净。而这些完全是我们中学生力所能及的。
所以,当父母疲劳时,请用双手揉揉他们的背或在冬日里端来一盆热水,将他们疲劳时双脚轻轻地捧进热水中;当父母伤心时,请陪父母说说话,解开他们心中的苦闷。
不要让“快捷”盗走了你的孝心,不要让“方便”使你丢失了孝心——这不该丢失的无价之宝。
作文点评:
从文章中看得出来,炜坪是一个善于用心体验生活的孩子,能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速递”“外卖”等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中,感悟生活的真谛——不该丢失的无价之宝——我们的“孝心”。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优秀的作文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都来做一个这样有血有肉的有“心”人吧!
不该丢失的爱心——议论性散文
走在城市中央,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位老爷爷腿脚不便,跌倒在地,路旁的行人皆一脸冷漠,神色匆匆地走过;在衣衫褴褛的行乞者面前,一位妇女一把拉住正要往下丢钱的孩子,大声呵斥:“那是假的??”
我们的爱心,究竟到哪里去了?
曾经,读过《悲惨的世界》,故事里的主教感动了许多的人:“这位先生手里的银烛台是我赠送给他的。”这句柔和而坚定的话语至今响彻在我的耳边;曾经,一位无名的老和尚微笑着对小偷说:“把我的僧衣拿去吧,它能为你遮挡些风雨。”;曾经饱受欺压却在长大后以宽容热情的胸怀帮助过许多人,也感动过许多人的年轻人——雷锋,人们为他设立了纪念日??他们救赎了曾经堕落的灵魂,温暖了一些曾经冷漠的心,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把他们淡忘,也渐渐忘却了当年因为感动而流下的泪水??
是的,的确有一些“农夫与蛇”的故事让我们望而怯步,有一些貌似孤苦无助的人在人们伸给他一只只援助之手时在上面反咬一口,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把爱心丢弃的借口。当你无助渴求帮助,人们却以怀疑和冷漠的眼神看着你时,你的心是否感到阵阵寒意?来自社会的冷漠让许多人心生寒意,如果我们能及时地用温情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是不是能阻止许多悲剧的发生?报纸上的一则则新闻也许是最能刺人心胸的事实,有一个个的小生命,因为爱心救助而存活了下来,也有另一些年轻的生命因为外界的冷漠而断送了青春!一位大学生因为母亲身患绝症而心急如焚,在走投无路之下竟持刀抢劫,电视采访中他的同学面无表情地叙述了他一个星期甚至只吃一包饼干的事情,冷漠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对穷学生的鄙夷。我忽然痛彻心扉: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不给他一点点帮助,有这一点温暖,他也许就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啊!
莫说:“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只要我们轻轻掸去别人心中的霜冻,也许他就不会冻死;只要我们挥去心中的冬天,自己心里堆积的“厚雪”就会在春天消融。
拾起我们不该丧失的爱心吧!朋友!哪怕它只能给予他人一点帮助,但也许会使两颗心在冰冻中复苏!
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状元作文”,得分54分。小作者以她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她温柔的笔尖,倾泄下这一缕沁人心脾的墨香,令人深思不已,回味无穷。初二年的孩子,能写出这样一篇考试作文,实属难能可贵啊!
本文能旁征博引,又能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言词恳切,字字珠玑,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情感丰富、心地善良的女孩的心灵之光——深沉而睿智!
作为议论性文章,本文思路清晰,语言严密,不失偏颇,有理有据,而这些正是写作议论文的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