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
2.赏析《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写作背景
春秋以前,原始的平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诗经名句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学习过程
任务一
诗情深处是故事
任务设计:
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第一章写了相识与允婚
第二章相思与成婚
第三章相爱与新婚
第四章写遭弃与离婚
第五章忆苦自伤
第六章表明情断义绝
小结:《氓》以一个弃妇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但面对不幸婚姻她又清醒倔强刚强,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任务二
赏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和氓说……,学生自由发言。
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1、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弃妇形象)
一二章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
“子无良媒”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好言劝慰男子,温柔善良体贴;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涕泣言笑,沉醉爱情,热情纯真;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说明她勤劳持家;
“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
1、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氓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 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
“将子无怒”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
“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暴躁,
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自私。
总之, 氓是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
2.活动设计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或氓说……
学生自由发言。
我想对 说
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原因
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
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
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③性格悲剧。
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
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的原因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任务三
感受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三四章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1. 三四章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效果:
①内容上,比兴句的运用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②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起了暗示和过渡作用。
具体分析:
内容上
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具体分析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2、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贯穿全诗,展现了情节的发展。
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2、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三次写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2、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
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
主 题
《氓》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婚姻破裂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直爽、温柔、勤劳、坚强的女子的形象和一个用情不专、性情暴躁的负心汉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愿望,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拓展练习:
桃天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簧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大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①。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繁华的样子。②归:出嫁。③蒉(fe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en):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①以“桃之天天”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