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高二年级 历史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过程。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认识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之道。
天津老城 现代天津城
【资料】
一、城市化的演进
概念
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
——摘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表现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农村生活方式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吴越春秋》
城者,可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城市规模较小
人口较少
军事与政治功能突出
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资料】
1. 近代西方城市化发展演进
材料一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思考:依据材料一指出推动西方近代城市化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依据材料一指出推动西方近代城市化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近代西方的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开始。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思考:英国人口的增长会给城市带来哪些红利?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思考:人口的增长会给城市带来哪些红利?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了什么?
提示:城市人口的增长会给城市带来充沛的劳动力和庞大的消费人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甚
至超过一半,说明英国的城市化已初步实现。
材料三 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机制。
——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
思考:依据材料三指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思考:依据材料三指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提示:工业化催生城市化,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
部分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
就世界范围来看,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发展不均衡。
世界4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发展
年份
个数
占城市总人口%
世界
发达
发展中
世界
发达
发展中
1960
19
10
9
13.4
14.2
12.5
1980
35
13
22
15.8
14.1
17.2
2000
66
16
50
19.9
13.4
23.2
【资料】
2.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
材料四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思考: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
思考: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
提示: 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空间布局不均衡,起步晚于西方国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国近代城市化
材料五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思考:中国近代城市有哪些种类型?
【资料】
思考:中国近代城市有哪些种类型?
提示:口岸型
资源型
商业型
交通枢纽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设成就瞩目
左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分别指出AB、BC、CD三个阶段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AB段:城市化进程加快。
原因:“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跃进”运动中兴办了大量厂矿企业。
BC段:城市化发展趋缓甚至倒退。
原因:“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入停滞。
CD段:城市化快速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出现大量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获得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因素的推动。
【资料】
注:篇幅有限,此图为节选部分
【资料】
二、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步之处
1. 居住条件的改善
【资料】
老电梯
钢筋混凝土
【资料】
集中供暖
私人卫生间
【资料】
新型社区
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文 化 场 所
2. 基础设施的发展
材料六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的正常运转,对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良好的道路、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多种多样的运输设施,燃料及充足的电力、良好的给水排水工程、热供应,必要的职工住宅区及相应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以及随之而来邮电通讯、公共交通、文化娱乐设施、学校图书馆、医疗卫生及科研技术机构等等。
——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思考: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思考: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提示: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资料】
【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
政治、军事中心转变为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
经济居于城市生活的主导地位
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
发生改变
社会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
【资料】
思考: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资料】
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资料】
截止2014年的我国特大、超大城市
城市群与城市带相继崛起
注: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也有学者将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列为第六大城市群。
【资料】
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特点
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出现了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带)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治理
1.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烟雾弥漫的工厂区
被污染的泰晤士河
材料七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思考: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城市化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资料】
思考: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城市化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污染了自然环境。
材料八 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这些寄宿舍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
——摘编自《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工
人住宅的调查报告》,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思考:西方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资料】
思考:西方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底层工人生活条件简陋,卫生健康状况恶劣。
【资料】
交通拥堵的纽约
【资料】
犯罪率、失业率上升
2. 城市化问题的治理
材料九 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划定了“烟尘控制区”,区内禁止直接燃烧煤炭。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1964年,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推出《雾霾法令》,应对雾霾危机。如今在德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对不少德国人来说,在城市里能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就没必要开车,垃圾分类也必须仔细,投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成潮流。
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出现,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十多年后,洛杉矶所有汽车基本实现安装净化器。据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的天数1977年为121天,1989年下降到54天,1999年这个数字才降为零。
——据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整理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城市化问题治理有哪些途径?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城市化问题有哪些途径?
提示: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法律
注重新型能源开发
增强环保理念
卫星城市(satellite city):是指在大城市(母城)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卫星城市。
材料十 德国许多城市与此类似,只要步行45分钟左右便可走完全城。城市不大,但水、电等基础设施都是高标准,街道整洁干净,店铺应有尽有,在那里可以找到大城市里几乎所有的一线品牌和全国连锁超市。
——摘自张诗雨《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范式》
材料十一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提出”多核多圈域”空间概念,将大学、研究机构和一些城市功能向建成区以外区域转移。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限制在建成区内发展工业等的法律,以引导工业企业向圈内其他区域转移,逐渐形成日本城市圈的区域布局。
——摘自刘春燕《日本如何疏解大城市人口压力》
【资料】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城市化问题治理有什么途径?
提示:建造卫星城市。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城市化问题治理有哪些途径?
提示: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法律
注重新型能源开发
增强环保理念
建造卫星城市
课堂小结
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化的进步之处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治理
西方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居住条件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
城市化相关问题的治理
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
“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课堂反馈
“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课堂反馈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课堂反馈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课堂反馈
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课堂反馈
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课后作业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道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景观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教材 探究与拓展】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通信设备的改善密切的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