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 历史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 学习目标
1.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
的传播、发展过程。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疫病
是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
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就是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极大。
(二)古代的疫病
1. 天花:是人类最早接触的疫病之一,延
续了数千年之久
2. 鼠疫
(1)鼠疫是古代社会爆发时间极长、危害极大的
疫病,导致人口的锐减与社会生产停滞倒退,给人类
留下了惨痛的回忆
(2)14世纪的黑死病持续时间长,欧洲人口死
亡过半,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
材料
15世纪关于黑死病的木刻版画
材料一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描述了14世纪中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的大流行:
宏伟的宫室,华丽的大厦,高大的宅第,从前达官贵妇出入如云,现在却十室九空,连一个最低微的仆从都找不到了!有多少显赫的姓氏、巨大的家产、富裕的产业遗下来没有人继承!有多少英俊的男子、美丽的姑娘、活泼的小伙子,在早晨还同亲友们一起吃点心,十分高兴,到了夜里,已到另一个世界去陪他们的祖先吃晚饭了。
——[意]薄伽丘著,方平等译《十日谈》
材料一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描述了14世纪中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的大流行:
宏伟的宫室,华丽的大厦,高大的宅第,从前达官贵妇出入如云,现在却十室九空,连一个最低微的仆从都找不到了!有多少显赫的姓氏、巨大的家产、富裕的产业遗下来没有人继承!有多少英俊的男子、美丽的姑娘、活泼的小伙子,在早晨还同亲友们一起吃点心,十分高兴,到了夜里,已到另一个世界去陪他们的祖先吃晚饭了。
——[意]薄伽丘著,方平等译《十日谈》
解读:这段材料主要说明的就是《十日谈》对黑死病影响的描述。佛罗伦萨曾是意大利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云集,然而饱受黑死病的灾难。材料中呈现的巨大反差,是黑死病来临时的真实写照。
(三) 疫病的影响
1. 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 疫病也影响了政治、经济、思想与社会生活
——疫病导致重要历史人物丧生,从而改变了历史
的走向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和地点
情况
影响
古希腊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
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
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公元前323年的
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在巴比伦深染疫病而亡
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中国明朝末年
鼠疫横行,大量民众染病,患病者发高烧,脖子肿大,大批患者死亡
明军、大顺军兵士也大量因疫病死亡
17世纪的
非洲、美洲、欧洲
黄热病肆虐,流行于这三个州,肆虐两个世纪
给这些地区历史发展造成影响
20世纪早期的
俄国和波兰
斑疹伤寒大流行
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年的世界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
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1. 古代对疫病的防治
(四)对疫病的防治
(1)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古人注意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材料二 二月癸酉,出封桩库缗钱各十万,命两淮、京湖、四川制
司瘗(埋葬)频年交兵遗骸,立为义冢。
——《宋史?理综纪三》
材料三 令民间立义冢,仍禁焚尸,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
宽闲之地,立为义塚(同冢)。
——《明会典? 礼部三十八》
材料二 二月癸酉,出封桩库缗钱各十万,命两淮、京湖、四川制
司瘗(埋葬)频年交兵遗骸,立为义冢。
——《宋史?理综纪三》
材料三 令民间立义冢,仍禁焚尸,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
宽闲之地,立为义塚(同冢)。
——《明会典? 礼部三十八》
解读:以上两段材料说明的是在大灾之后,地方政府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2)中国古代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
①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
治疗作用。
②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在
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传到了欧洲。
材料四 (元始二年)郡国大旱……民疾疫者,舍空
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3)古人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材料四 (元始二年)郡国大旱……民疾疫者,舍空
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3)古人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解读:中国古代已经有隔离观察的记载。西汉后期,
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思考点:
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
借鉴?
提示: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
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依赖中医
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
定的经验;建立专门的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思考点: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2. 近代对疫病的防治
(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
率大大降低
(2)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了巴氏灭菌法,被广泛
应用到医学领域
(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
于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古代中医学的成就
1. 战国时期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材料
《黄帝内经》书影
(一)古代中医学的成就
3. 东汉时期名医华佗创制了“麻沸散”和健
身方法“五禽戏”
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影
材料
5.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是临床百科全书
6. 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上的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材料五 针灸铜人
北宋时期出现的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铜人内部注水,人们用黄蜡密封铜人外表的孔穴,如针刺准确,水会从孔穴渗出。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历史纵横
材料
明仿宋针灸铜人
材料五 针灸铜人
北宋时期出现的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铜人内部注水,人们用黄蜡密封铜人外表的孔穴,如针刺准确,水会从孔穴渗出。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历史纵横
材料
解读:针灸之学渊远流长,但是直到北宋初年,针灸书籍谬误丛生,常常误导临床实践,因而宋仁宗下令翰林院医官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规范针灸之法。王惟一制成铜人两具,铜人可以拆解,其中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其外表涂上蜡,掩盖经络穴位。学生考试的时候,用针刺穴位点,如果不正确就难以刺入,正确就有水或水银流出。
明仿宋针灸铜人
(二)古代中药学的成就
1. 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 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材料六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
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
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
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问题: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问题: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提示: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
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
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
思考点: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提示:重视临床经验;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
了大量的中医典籍。
思考点: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1. 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治疗水平有长足进步
2. 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和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 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开发中成药制剂
4. 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新的生机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 近代以来,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和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和药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血液循环的规律
材料
荷兰画家伦勃朗1632年创作的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细致观察
(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 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材料
澳门白马医院旧址
(3)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4)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5)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对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6)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
材料
来水亭
材料七 东北疫情防控
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肆虐,伍连德等大量医护人员参与到
控制和扑灭东北鼠疫的工作中。这次鼠疫的防治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伍连德任主席。这是在中国召开的
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
聚集一堂,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防疫事业
的发展。
——历史纵横
材料七 东北疫情防控
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肆虐,伍连德等大量医护人员参与到
控制和扑灭东北鼠疫的工作中。这次鼠疫的防治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伍连德任主席。这是在中国召开的
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
聚集一堂,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防疫事业
的发展。
——历史纵横
解读:这段材料介绍了20世纪初东北疫情防控这一重要事例,反映了近代中国疫病防控事业的进步,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防控工作的认可。
问题:西医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近代以来,西医借助科学实验,医疗技术日益进步。西医的传入给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带来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其次是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与实验手段。最后是公共卫生观念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问题:西医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思维导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中医药的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
传播
疫病
疫病的影响
古代中医学的成就
古代中药学的成就
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和数据分析取得巨大成就
古代的疫病防治
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生机
对疫病的防治
? 反馈与评价
霍莱斯特评价14世纪的伦敦“狭小、肮脏,是一个臭气熏天的、易于发生火灾的废物堆”。 据推算,在14世纪中叶黑死病流行期间,伦敦总的死亡人数应该不低于51000人,占伦敦总人口的一半儿还要多。据此可知伦敦疫情严重,主要是因为 ( )
A.人口过多 B.街区狭小
C.卫生环境差 D.医疗水平的低
霍莱斯特评价14世纪的伦敦“狭小、肮脏,是一个臭气熏天的、易于发生火灾的废物堆”。 据推算,在14世纪中叶黑死病流行期间,伦敦总的死亡人数应该不低于51000人,占伦敦总人口的一半儿还要多。据此可知伦敦疫情严重,主要是因为 ( )
A.人口过多 B.街区狭小
C.卫生环境差 D.医疗水平的低
答案:C
20世纪40年代早期,中国对于青霉素的介绍开始零星出现,1944年4月后,青霉素成品开始大量供应英美盟军;当年9月,中国国内第一批青霉素粗制品在政府主导下制成。国内有关青霉素的论文著作和新闻报道迅速增加。据此可知,有关青霉素的介绍在中国迅速增多的背景主要是 ( )
A.青霉素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
B.解放战争中需要大量抗感染药物
C.抗日战争对于先进药物的需求
D.我国医药发展需要最新科技成果
20世纪40年代早期,中国对于青霉素的介绍开始零星出现,1944年4月后,青霉素成品开始大量供应英美盟军;当年9月,中国国内第一批青霉素粗制品在政府主导下制成。国内有关青霉素的论文著作和新闻报道迅速增加。据此可知,有关青霉素的介绍在中国迅速增多的背景主要是 ( )
A.青霉素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
B.解放战争中需要大量抗感染药物
C.抗日战争对于先进药物的需求
D.我国医药发展需要最新科技成果
答案:C
某书中写道:“《神农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虽存,旧额混淆,义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据此可知此书是 (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某书中写道:“《神农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虽存,旧额混淆,义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据此可知此书是 (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答案:D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药学的发展 (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药学的发展 (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澳门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此后西医成就陆续传入中国,其中包括 ( )
A.针灸 B.放射技术
C.诊脉 D.人痘接种
澳门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此后西医成就陆续传入中国,其中包括 ( )
A.针灸 B.放射技术
C.诊脉 D.人痘接种
答案:B
? 课后作业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必然性,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爆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问题: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试用事实说明。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