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4计时法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4计时法 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9 20:0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习《24时计时法》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区别、相互转换的方法和计算经过的时间的基础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熟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我们每天在钟面上都能看到的时、分等。学生在每天日常生活中,看节目预告、作息时间表等,已经接触到了24时记时法的时间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始终是个难点,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复习巩固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互换和计算经过的时间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生活情景,复习巩固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互换,进一步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目标: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情感目标: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练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进一步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复习巩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及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用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回忆所学知识:
前面学习了24时计时法及其有关内容,今天一起来复习这部分内容。
课件出示:
1.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区别;(学生简单说说)
2.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3.计算经过的时间。
二、专项练习:
1.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互换。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8:00 ( ) 凌晨3:00 ( )
傍晚5:30 ( ) 下午2:45 ( )
上午9:10 ( ) 中午12:00 (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2).用12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18:00( ) 24:00 ( )
5:00 ( ) 7:45 ( )
16:15( ) 12:00 (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师生总结: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如下:将12时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要去掉限定词,1~12时数值不变,下午1时到晚上12时要加上12时。将24时计时法转换成12时计时法,要在时间前面加上限定词。1时~12时数值不变,13时及以后要减去12时,再加上限定词。
2.计算同一天经过的时间。
1).星期天上午,小红和妈妈一块去养老院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她们8:00到养老院,11:00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养老院,她们在养老院待了多长时间?
2).小明早上7时40分到校,中午12时离校。下午 2时30分到校,下午5时30分离校。
小明这一天在学校一共待了多长时间?
师提醒学生认真看看结束时刻和开始时刻表示方法是否一致 。不一致要先统一,再计算。计算12时减去 7时40分,注意用分减去分时减去时,不够减借一时来60分。
.某商场营业时间: 8:00~ 20:30,请计算出这家商场每天的营业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师生总结:同一天的时间可以用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3.计算跨天经过的时间
1)小红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几小时?
师先算当天睡的时间,再算第二天睡得时间,再相加。
2)一列火车21时45分发车,第二天早上5时25分到终点站,火车运行了多长时间?
3)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绕地球飞行201圈,完成了首次有女宇航员上天。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安全返回。算一算:“神舟”九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
师生总结:不在同一天的时间可以分段计算,计算时如果两个时刻不统一,要先统一化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复习24时计时法
12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在加上平常中的12时计时法的影响,所以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尽管这节课是复习课,并且在题的安排上是由易到难,但是学生接受的还是没想象的好。尤其是计算跨天经过的时间,在分段计算时学生还存在困难,再用一节课时间巩固练习这部分知识,学生可能会接受理解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