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认识平均分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认识平均分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9 20: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小猴子给我们准备了又大又甜的水蜜桃招待我们,他把这些桃子分成了两部分,请看,出示课件。问:你们喜欢哪一种分法,为什么?
生:每份3个的这一种分法,因为每份个数同样多。师:老师也喜欢这种分法,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贴)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请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开数学书43页,“想想做做”第1题。
交流,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 谈话:猴子爷爷也带了8个桃子来了。它说: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小朋友想一想,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拿出8个圆片,动手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请大家跟着电脑老师一起分一分。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读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的平均分是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
2.教学“试一试”
现在老师想让小朋友放松一下。我们来玩小棒游戏好不好?拿出你的12根小棒。
听好老师的要求: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学生独立分) 汇报交流:“每几个一份,分成了几份?”填书。
谈话:很好,接下来,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学生分)分成了几份?每份的根数都同样多吗?(学生回答)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学生分)分成了几份?每份的根数都同样多吗?(学生回答)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分成几份?
提问:你觉得这里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板书:每几个一份地分 结果是分成( )份。) 指出: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比较上述四种分法,你们发现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要分的总数不变,每份分的数越少,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份分的数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怎么分,就是平均分呢?(把一些事物按每几个一份的分,是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好吗?
1.读题:有两个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师引导完成第1题,数数一共有多少块饼干,说说圈出的两块饼干表示什么意思,下面请你圈一圈,完成第1题的填空。
独立完成第2、3题,交流反馈。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四、全课小结,回味“平均分”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