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课件(13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课件(13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2-09 23:09:47

文档简介

天桥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课时评价设计案例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课时知识结构
二、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册章
编号
知识点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课标要求
能力要求
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物质
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说出、了解、测量
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2
物态变化
物质
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中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经历、了解、知道、说明
三、课时教学设计
【主题】
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
【课程标准】
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中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课标解读】
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2.了解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并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知道物态变化现象。学习温度计的使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三种物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与特点,归纳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最后提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课题。
本节教学是章节复习课,是知识梳理、深化、综合应用为目的的一种课型。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对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加深印象,从而深化认识和理解物态变化条件和特点,并在回顾探究的过程中领悟科学方法,引发深度思考;坚持将立德树人,放在教学的首位,渗透人文精神,关注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以及物理的研究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感兴趣,有探索世界,学习物理的愿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对应的吸热放热,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例中出现的物态变化现象能够认识。但是综合分析的能力欠缺,对“白气”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晶体熔化实验和水沸腾实验中具体的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还比较的陌生。相关的物理观念在逐步形成,但还存在有很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所以在章复习课中,教师要突出本章的物理思想,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帮助学生重组知识结构。以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提升物理思维,挖掘实验的深层育人价值,颠覆传统的复习课模式,通过深度科的科学探究,让学生在愉悦、开放的课堂氛围中,提升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及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能说出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特点,并能举例说明生活和自然中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能描述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特点。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界常见的温度值。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生活和自然界的有关现象。
2.难点: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复习。
【教学准备】
信息化资源:《温度与物态变化》教学PPT、
【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一、三以及课堂练习,2、3、4、5,课堂检测2、3和5,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活动一、二以及课堂练习4,和课堂检测4,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活动二、三以及课堂练习1,和课堂检测1,4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过程】
评价活动方案
评价活动一:观看实验视频,复习六种物态变化
老师介绍实验装置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建构本章知识框架。
教师:我们刚刚学习完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我给大家带了件礼物,那就是一个综合型的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图1,在试管里装有碎冰,利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碎冰加热,这里烧杯的底部正对试管口,在烧杯的下方有两个半截的易拉罐对扣着一起,里面装满了用盐水冻成的碎冰块(按1:5比例配置的盐水,凝固点能达到-18摄氏度)。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预测下,实验过程中将发生什么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小组讨论)
学生:试管内,冰熔化变成水,(汽化)水沸腾,试管口能看到大量的白气,烧杯底部有水珠,水蒸气液化,易拉罐底部水滴凝固变成冰;易拉罐周围液化形成水珠;(水蒸气凝华)。
(将有形的练习,变为无形的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现在我们进行实验,看大家的预测是否准确。老师将实验呈现在屏幕上。
(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同学观察的更清晰,刚开始加热,冰并没有熔化)
教师:刚给碎冰加热,碎冰就熔化吗?
学生:不会
教师:那满足什么条件才熔化?
学生: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才能熔化。
教师:看来,晶体熔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是达到熔点2是继续吸热
(在提问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教师:现在试管里已经有冰也有水了,他正处在在熔化过程中。冰熔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教师:现在冰已经完全消失,我们继续给水加热。为什么水还没有沸腾?
学生:还没有达到沸腾时的温度。
教师:那沸腾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教师:现在沸腾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观察现象,有大量的气泡生成。
教师:现在已经沸腾了,沸腾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教师:请同学看瓶口,你看到什么了?白雾怎么来的?
学生:大量的白雾生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得到的。
教师:在杯底你有什么发现?水滴怎么来的?
学生: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得到的。
教师:现在水滴滴到了倒扣的易拉罐的顶部了。再看易拉罐周围,有水珠生成。
教师:观看完视频,有些地方确实印证了同学们的预测,有些地方和我们预测的不一样,先看易拉罐周围,有水珠,这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教师:过了一会有些小水珠硬化了,变成了小冰珠,这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学生:水珠凝固变成了冰。
教师:而易拉罐周围还有些小水珠没凝固,易拉罐上方的小水珠也没有凝固,这又是怎么回事?刚才我们分析冰的熔化是有条件的,看来水的凝固也有条件。请讨论一下水凝固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出应降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教师:我的想法和同学们的分析结论是一样的。没凝固可能没降低到凝固点(反思我们的实验器材,我们是用矿泉水瓶冻得冰块,将碎冰放入易拉罐中时,碎冰不够满,有些位置,不能与碎冰充分接触,导致温度不够低,易拉罐的顶端几乎没有和冰接触,所以顶端温度不够低)。有了反思就要用实验验证,老师周六在家补充做了第二个实验,这次我将器材进行改进,将空易拉罐中装入盐水直接放在冷冻室里,第二天我做了这样的实验,播放实验视频。将冻好的易拉罐倒扣在桌子上,往罐底滴水,并轻轻晃动易拉罐,清楚地看到水凝固的过程,用小刀将冰片撬下让学生观察。
教师: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冰的凝固同样有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出冰凝固的条件,需要降低到凝固点。
教师:可能有同学有疑问:盐水的凝固点真的比水的凝固点低吗?其实我们用刚才的这个实验器材就能做出验证,你有办法吗?说一说,在易拉罐底部滴一滴等质量的谁和盐水,进行对比实验。
教师:做完实验,我准备整理实验器材,结果又有了新的发现,请同学观察,此时在易拉罐周围又白白的一层,你认为白白的一层是什么?
学生:因该是白雾或者是霜
教师:教师用小刀刮一下,发现是一层霜,为什么这次易拉罐周围出现的是霜,而上次实验中,出现的是水珠呢?
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次实验碎冰温度虽然很低,但是将碎冰装入易拉罐,冰和罐体接触不是很紧密,罐体的温度并没有达到足够低,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就形成了小水滴,而随着小水滴的温度降低,降到凝固点再放热就凝固成了小冰晶。而第二次易拉罐与盐水一起放入冰箱,取出时,罐体温度远低于水的凝固点,水蒸气直接凝华变成小冰晶,形成霜。
教师:在讲到液化时,我们举过一个例子,把饮料从冷藏室拿出,饮料会冒汗,而在冷冻室,拿出的饮料外壁会形成霜就是这个原因。
教师:其实在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过,利用干冰可以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也可以用来人工降雨,为什么同样是干冰升华吸热降温,而在舞台上发生的是水蒸气液化,而在冷空气层里,发生的是水蒸气凝华变成小冰晶呢?
学生:分析得出,两次干冰的量不同,冷空气层中是大量的干冰升华,导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水蒸气直接凝华变成小冰晶。
教师:老师将刚才的易拉罐拿到室外晒了一段时间,请看图2,
霜没有了,有了一些水珠,这是又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学生:有熔化,也可能有液化。
教师:老师把罐子拿回室内,将水擦干,过了一小时又拍了一张照片,图3,这是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学生: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教师:请同学们回家也做这个实验,并不断的将水擦干,观察分析看,什么时候不会再有水珠出现?
教师:实际上物理学的发展轨迹,就和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一样,有了猜想与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在反思,再实验的过程。
评价标准:
能认真观看实验。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书写正确。
评价活动二:复习两个重点实验
活动任务(一):回顾冰的熔化实验,提出问题
问题1:冰熔化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冰熔化时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3:水浴加热的好处是什么?
评价标准:
能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观点,表达能力强。能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复习知识。
活动任务(二):典型题目训练,采用边讲边练形式,最后学生写到学案上。
1.(天桥模拟改编)九年级五班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给蜡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蜡的温度是________℃。?
(2)给蜡加热直到熔化,小明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入如表,由表中数据可以判断蜡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4
46
48
49
50
51
52
(3)小明又换用碎冰进行实验,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标准:
学生答题正确率高,解释合理,调理清晰。
活动任务(三):回顾水的沸腾实验,提出问题
问题1:水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水沸腾时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3:如何缩短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
评价标准:
能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观点,表达能力强。能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复习知识。
活动任务(四):典型题目训练,采用边讲边练形式,最后学生写到学案上。
2.
(济南中考改变)
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小刚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意识到,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很重要。铁杆位置过高或过低会直接影响实验中__________的测量。?
(2)小刚在实验过程中,判断水是否已经发生了沸腾的根据是______(选填“A”或“B”)。?
A.观察到的现象   
 B.温度计的示数
(3)小刚完成实验后,注意到只有小强还没有完成实验。观察发现,小强没有使用烧杯盖。小刚经过分析认为,烧杯盖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从而缩短了实验的时间。?
(4)小刚还发现,在实验装置相同和组装正确的情况下,各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也不一样。请你再帮他提供两个缩短实验时间的建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活动三:走进自然,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任务:做练习题,讲解订正答案。学生做10分钟左右,反馈答案,师生共同订正,完成自我评价。
1.如图1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
2.(2018·济南中考)雨过天晴,如图2所示的草叶上许多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照射下慢慢消失。这一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
凝华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3.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4.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说明海波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进行工作的。如图5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经冷冻室时就会发生________(选填“液化”或“汽化”)现象,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评价标准:
能认真答题,书写正确,敢于发表个人观点,表达能力强。
课堂小结:
老师点拨指导,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
布置作业
1.本章复习学案。
2.实践活动:到护城河边“观雾”
,到冰箱中“看霜”。
3.调查活动:家中、学校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有什么?
课堂检测(5分钟完成,满分10分)
1.(1分)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人的正常体温
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D.济南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
2.(2分)人工降雨,用的主要材料是干冰,使用干冰的目的是通过它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从周围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而达到使云层急剧降温的效果。
3.(4分)夏日炎炎,小东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身体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在嘴里过了一会儿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 
 (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所致。
4.(3分)下表是小东分别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的部分数据,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6
-4
-2
0
0
0
1
2
3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1)下方的表二中第3
min时,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是______℃。
(2)由表一、表二数据可看出冰熔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都______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3)小明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
冰熔化的实验
水沸腾的实验






物态变化的定义
解释相关现象
温度与物态变化
温度及其测量
两个重要实验






温度计的使用
图1
图2
图3




图1
A
B
C
D
图2
图5
6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评测练习
1.(1分)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人的正常体温
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D.济南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
2.(2分)人工降雨,用的主要材料是干冰,使用干冰的目的是通过它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从周围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而达到使云层急剧降温的效果。
3.(4分)夏日炎炎,小东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身体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在嘴里过了一会儿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 
 (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所致。
4.(3分)下表是小东分别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的部分数据,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6
-4
-2
0
0
0
1
2
3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1)下方的表二中第3
min时,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是______℃。
(2)由表一、表二数据可看出冰熔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都______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3)小明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共13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复习课
1.(天桥区模拟改编)九年级一班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给蜡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
所示,则此时蜡的温度是________℃。
熔化实验
?
(2)给蜡加热直到熔化,小明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入如表,由表中数据可以判断蜡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4
46
48
49
50
51
52
(3)小明又换用碎冰进行实验,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
5.(济南中考改变)
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小刚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意识到,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很重要。铁杆位置过高或过低会直接影响实验中__________的测量。?
(2)小刚在实验过程中,判断水是否已经发生了沸腾的根据是______(选填“A”或“B”)。?
A.观察到的现象   
 
B.温度计的示数
沸腾实验
(3)小刚完成实验后,注意到只有小强还没有完成实验。观察发现,小强没有使用烧杯盖。小刚经过分析认为,烧杯盖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从而缩短了实验的时间。?
(4)
小刚还发现,在实验装置相同和组装正确的情况下,各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也不一样。请你再帮他提供两个缩短实验时间的建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1.本章复习学案。
2.实践活动:到护城河边“观雾”
,到冰箱中“看霜”。
3.调查活动:家中、学校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有什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