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9 20: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引发的问题日益显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契机。
苏联模式
2.改革措施:
领 域
措 施
成 效
农业
(1)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
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
营农场的自主权
(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
产品收购价格
(3)鼓励大规模开展_____
和种植_____
农业形势有所好转,有利于解决苏联的政治、经济矛盾。但后来由于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及20世纪60年代初恶劣气候的影响,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
荒地
玉米
领 域
措 施
成 效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的权力
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会后,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仅仅将错误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因此赫鲁晓夫大权在握后,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
3.评价:
(1)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上台: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2.前期的改革:
(1)措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___________”,改进工业管理,完
善计划工作
,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但是,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基本政策。
(2)作用。
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军事实力和_________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新经济体制
综合国力
3.后期的改革:
(1)状况: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领域
内 容
结 果
经济
(1)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
“_____________”
(2)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
政命令
(1)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
(2)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政治
(1)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2)倡导“_______”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
实行多党制
(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
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2)民族问题严重,_________
运动愈演愈烈
加速发展战略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民主化
民族分裂
2.苏联解体:
(1)开始: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2)加速:
_______________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3)解体:1991年12月,《_____________》签署,苏联完全解体。
“八一九”事件
阿拉木图宣言
·【图解识记】
赫鲁晓夫改革
·【易错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苏联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
·【情境思考】
赫鲁晓夫上台后,将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增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庄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等方法来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这一举措获得初步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历史解释)
提示: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易错点拨】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故效果不大。
·【情境思考】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或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历史解释)
提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易错点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情境思考】
普京曾经这样说“谁要想回到从前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谁要不怀念从前的苏联,谁就没有良心。”由此可知普京对苏联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提示:反思苏联的功与过,正视历史。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
【史论阐释】
  一、正确认识赫鲁晓夫改革
  1.从背景来看,改革是大势所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从内容来看,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对了突破口,是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的。
  3.从意义来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及启示
  1.相同点:
  (1)背景方面:改革都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
  (2)目的:消除苏联模式的弊端。
  (3)内容:都涉及经济领域,都扩大了企业自主权,都不同程度地允许或承认在公有制形式外存在私有经济。
  (4)结果: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不同点:
  (1)指导思想不同:
  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②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改革的侧重点不同:
  ①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且是重工业领域。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先是在经济领域,继而又转向政治领域。
  (3)结果:
  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苏联经济全面滑坡。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国内政治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3.启示:
  (1)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应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动及时调整政策。改革是必要的,但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特别提醒】
1.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是企图改革“苏联模式”,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只不过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2.正确认识苏联解体:
(1)它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列宁当初的论断是错误的。
(2)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仅可以取得胜利,而且能够巩固下去。
【素养探究】
 史料一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唯物史观)
提示: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史料实证)
提示: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史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芯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3)据史料三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历史解释)
提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主题 列宁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史论阐释】
一、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1.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充分说明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联(俄)政府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俄)这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出了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联(俄)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1.特点:
  (1)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3)政治改革中动摇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启示:
  (1)改革必须依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
  (4)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产生个人崇拜。
【素养探究】
 史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
专题讨论会纪要
史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史料实证)
提示: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唯物史观)
提示: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列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去斯大林化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最早开启这一过程的人是
(  )
A.克伦斯基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B。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最早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的是赫鲁晓夫,B正确。
【补偿训练】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选C。A是列宁时期的口号,B是斯大林时期的口号,C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口号,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口号。
2.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生产率却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B.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选B。结合材料可知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但科研成果并没有在工业生产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以至于工业生产率低于美国,其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实行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正确。
3.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一定程度上冲击苏联模式
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
【解析】选C。通过“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际是对苏联模式的冲击,故C正确。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苏联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表明他不打算触动“苏联模式”,故选C。开创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也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A、B、D。
5.如图是1974年7月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美苏两国元首一边握手互相问候,一边各自怀有心事,而且勃列日涅夫躲在背后的手里藏着很多核弹头。这一信息透露出
(  )
A.苏方企图放缓与美国的争霸
B.美国尼克松表现非常软弱
C.勃列日涅夫准备发动核战争
D.苏联综合国力较前有所增强
【解析】选D。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改革促使苏联综合国力提高,尤其是在中短程导弹方面超过了美国,D正确。结合勃列日涅夫紧握核弹头的手可知A错误,排除;尼克松采取相对稳妥的守势,但不是软弱,B不准确,排除;当时美苏处于冷战时期,双方都未轻言动武,C错误。
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委员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  )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
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
【解析】选D。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而是强调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逐渐“僵化”,故D正确。
7.右面漫画描绘了苏联解体时的情景,以下有关这一历史时刻的解读中,有误的一项应该是
(  )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引发解体
B.经济政治改革应该从国情出发
C.丧失党的领导权意味着政权质变
D.美苏两国的冷战加速了苏联解体
【解析】选A。抓住题干中限定词“有误的一项”,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先从经济领域入手,没有成效之后转向政治改革,结果导致苏联的解体,A有误,但符合题意要求;B、C、D与史实吻合,解读正确,排除。
8.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解析】第(1)题,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题,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