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9 20:4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时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
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上来
经济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_________的决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
3.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中国开始了以_________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
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4)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到来。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
(2)措施: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
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_____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联产到组和试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
③1980年,“包产到户”“_________”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4)意义:是农村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
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
包干到户
经济体制
2.城市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心从
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_________。
(3)内容。
中心环节
增强_________
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国有企业
企业活力
(4)结果。
①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_________责任制。
②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
承包经营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背景: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2.过程(请正确连线):
3.对外开放格局:
(1)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_______、有重点、点面结合。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多层次
改革开放
·【情境思考】
上图是20世纪80年代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该漫画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时空观念)
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易错点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图解识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情境思考】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上图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核心概念】
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图解识记】
对外开放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经济体制改革
【史论阐释】
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矛盾,要求改革来解决矛盾,正是由于有了社会矛盾,统治者才要求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改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3.改革能够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的发展证明了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抑或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往往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或使得改革更加深入。
5.社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新的素材。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素养探究】
 史料一 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
(1)根据史料一,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历史解释)
提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史料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史料实证)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主题二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史论阐释】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5.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层次,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6.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素养探究】
史料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60年》
思考:分析史料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0·丽水高一检测)“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回到正确轨道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各个方面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开端。”该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A。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选A。
【补偿训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在这里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解析】选C。结合题干关键信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焕发生机”,可以判断符合题意的是C,A、B、D都是具体的单方面的表现。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
(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D。从题干信息“20世纪80年代”“分地,耕者有其责”可知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
【补偿训练】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改变
【解析】选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粮食商品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故B正确。
3.(2020·全国Ⅰ卷)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解析】选D。材料“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改变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选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材料做法有利于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但没有体现出得到解决,排除B;材料反映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体现出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排除C。
 【深化点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国营企业为重点,是从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开始的,相继经历了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发展阶段。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E、F分别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和地区)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填空。第(2)题第一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二问对比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当今对外开放可知两者本质不同,前者是中国在外国逼迫下的“开放”,今天是为了发展经济主动打开国门。
答案:(1)A:深圳
B:汕头
C:珠海
D:厦门
E:福州
F:闽东南地区
G:海南岛
H:上海浦东
(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本质区别:今天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今天的开放是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而过去的“开放”是被迫的,无独立自主可言。
【备选习题】
1.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解析】选D。题干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状况,从“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到“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故D正确。
2.(2020·莱芜高一检测)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2010年7月,深圳市将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龙岗、宝安,这说明龙岗、宝安,两区将享受
(  )
A.高度的自治权
B.特殊的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
D.特殊的经济政策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含义。特区的“特”是指在经济领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