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试题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诗词鉴赏试题专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17 09:1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词鉴赏试题专练
一、《行路难》
(一)读李白《行路难》,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诗中名句“ , ”表现出诗人的性格。
3.诗中用 、 、 、 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迷惘,以及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
4.诗中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受到君王重用的诗句是
, 。
3.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的诗句是
, 。
5.指出句子所用的修辞。
(1)金樽清酒斗十千( )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3)行路难,行路难( )
(二)(2009河南)(4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局面?作用是什么 (2分)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阐明。(2分)
二、《观沧海》
(一)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 写的是静景。(1分)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三、《春望》
赏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
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5.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四、《过零丁洋》
(一)阅读《过零丁洋》回答下列各题:
1.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2.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概括自己受命以来频繁的战斗生涯。
B.颔联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写,足见其爱国情操。
C.颈联写自己对逃亡生涯非常害怕,只怪自己生不逢时。
D.尾联表明作者的生死观,成为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力量。
5、诗歌颔联通过 和 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 的心情。(3分)
6、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2分)
答:
(二)(2006成都市卷)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1分)
2.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 分 )
答:
(三)(2006 泰州市试题B)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两题。(5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四)(2006湖北省黄冈卷)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五)(2009资阳) 过零丁洋(4分)
辛劳遭遇起一经,干戈寥落周围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度命运与团体命运严密联络在一同。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2分)
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扼要剖析。(2分)
一.《行路难》[参考答案]
1、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
3.停、投、拔、顾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夸张、对偶、反复
(2009河南)(4分)1、(2分)描画了盛大而丰富的宴会局面;反衬作者悲愤、绝望的心情。
2.(2分)积极、悲观,对出路充溢决心;如开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出路依然充溢决心。
二.《观沧海》参考答案:
(1)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三.《春望》参考答案:
1、破深2、忧国忧民,眷恋家人3、望山河草木花鸟
4、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5、D
四.《过零丁洋》参考答案
1.律诗 2.经 星 萍 丁 青 3.⑴大好山河被敌人侵占,国势如同风吹的柳絮一样飘零,我这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吹雨打飘泊无根的水面浮萍。⑵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应该留下一颗赤诚“丹心”青史垂名。4.C
5、分) 絮 萍 (“风飘絮”、“雨打萍”亦可) 忧虑不安(“惶恐零丁”亦可)
(每空1 分) 6(2分)舍生取义 ( “为国而死”或“以死报国”均可。答“宁死不屈”给l 分)
(2006成都市卷)
1.(1 分 )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 2.(3 分 )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 。 ( 意思相近即可计分 ,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
(2006 泰州市试题B)
⑴儒家经典(1分)(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3)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
(2006湖北省黄冈卷)
答案:1.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2.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2009资阳)答案:1.破碎的国度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本人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流浪无依,时起时沉。(2分,意思对即可)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标明了本人以死明志的决计,充沛表现了他的民族时令。(2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五、《饮酒》
(一)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每题2分,共4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麓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解释加点字。
(1)结庐在人境 (2)飞鸟相与还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此中”指什么?“真意”指什么?包含怎样的意趣?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们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6、陶渊明《饮酒》诗是“既饮”之作,李白的《行路难》则是对酒停杯的“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六、《次北固山下》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3—24题。(共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2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23.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问1分。共2分)
(二)品读下面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诗,然后答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为什么
句子:
理由:
七、《渔家傲》
 (一)《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3、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2分)
  
5、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6、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7、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用一个“ ”字统领下文。
8、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苍凉,这句词是“ , 。”
9、词中直接抒写征人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的名句是“ , 。”
10、词中最能表现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心情的一句是“ ”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三)(甘肃省题)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不多于100字)
五.《饮酒》参考答案:
1.B(2分) 2.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1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1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3、(1)构筑房舍 (2)相伴 4、“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真意”指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意趣。包含着淡泊闲逸、自由适性,人与自然融于一体的意趣。 5、这两句诗是陶诗中的神来之笔,它描绘作者采菊动东篱时无意之中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融为一体,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包含哲理。 6、《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抒情小诗。他对自己隐居生活表示满意,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和悠然自得的情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他渴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而理想无法实现,忿忿不平汉字气溢于言表,但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六.《次北固山下》参考答案:
答案:24.○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一)1、D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回答中要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七.《渔家傲 秋思》参考答案:
(一)答案:(1)D (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3、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4、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5 D 6 C 7、异 8、9、10略
(二)参考答案:1.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三)甘肃省:1、 D 2、 C 3、略
八、《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2008湖北省)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分)
9.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此曲中“山坡羊”是    ,“潼关怀古”是 。(1分)
②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2分)
答:
(三)(2005广州)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⑴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⑵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九、《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一)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回答问题:
1、品味诗句,说说加点字好在何处。
起舞弄清影
2、试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跟“隔千里兮共明月”作一比较,说说二者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3、 说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思,并给加点字注音解释。
(二)(2006新疆乌鲁木齐卷)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2009荆州)
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上面各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2分)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世”的彷徨、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②(2分)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了解。
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城阕辅三泰。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这是一酋剥开生霹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剐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剥而悲伤。
B.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隐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二)
1.本诗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
2.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       ;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4.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游,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三)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5)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乙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4)《杜少府之任蜀州》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处。一个"望"字暗寓惜别之情。
B、 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既是惜别,又是宽慰,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胸襟。
C、 颈联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哲理来送别好友,令友从倍感温暖与鼓舞。
D、 全诗语壮情深,表现了诗人宽阔胸襟、真挚友情及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5)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B (这两句诗意以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所谓“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不能成立)
八.《山坡羊 潼关怀古》参考答案:
(2008湖北省)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8.望西都,意踌躇。(1分) 9.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分。意对即可)
(08)曲牌名 曲题 ②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1分)
(2005广州)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运用比拟地修辞,既形象地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静态的群山以动态的生命和意志。(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运用比拟地修辞,既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九.《水调歌头》
参考答案:1、句意:月光下清晰的身影,随着我而舞动。 “弄”字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联想到动作的美妙。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意思是:但愿我们 大家 永远平平安安的生活着,纵然相隔千里,天各一方,但却能共赏明月,这句话是从“隔千里兮共明月”脱化出来的,但二者意境不同:“隔千里兮共明月”是“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述分居异地的人们共享月光的情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有我之境”,是作者寄语远方的弟弟,也寄希望于明月之有情。 3、又担心天上的宫阙,(处于)极高之处,禁受不了(月宫的)寒气。 胜:shēng 禁受)
(2006新疆乌鲁木齐卷)答案:A
(2009荆州)①对月怀人(2分)假如答成“抒发对子由的思念之情”之类的答案,得1分);②惟愿(兄弟)彼此保重,在远别的光阴中共赏中秋美妙的月色。(2分)
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参考答案:
(一)B
(二)
1.津、人、邻、巾;in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鬼地方,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4.D
(三)
(1)B
(2)C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B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