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32张ppt)+教案+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32张ppt)+教案+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11:03:52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沟通中外文明的
鸣沙山下月牙泉
莫高窟中的宁馨
天下第一关嘉峪关
草原和牛羊
茶湖和自己
七彩丹霞
神秘雅丹
塔尔寺、永泰城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主题一
凿空西域通丝路
主题二
东西互鉴赏丝路
主题三
中华妙笔传丝路
凿空西域通丝路



广义西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被封为博望侯。
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前114年,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7页内容,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概况西汉通西域的原因和经过。
材料一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
——《汉书》
材料三
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
——《汉书》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万巨……贯朽而不可校(计数)
——《汉书》
材料四
骞为人强力(有胆识),宽大信人。
——《史记》
材料五
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史记》
学习历史的方法:论从史出



使
西

时间
目的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前前
联络
第二次
1.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
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前138年
前119年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联络乌孙国
夹击匈奴
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69内容,完成表格: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亚
西亚
欧洲
陆上丝绸之路
1.西汉时:
秦朝疆域
西汉疆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真是归属中央政权;有力地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西域都护
设置西域都护
2.东汉时:
一介书生,投笔从戎,远离中原,西出阳关,
跃马挥刀,守护着西域,保障了丝路的畅通。
南海
马六甲海峡
印度
海上丝绸之路
锡兰
我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秦汉时期,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中国人民频繁的航行在南海之上,最早发现了南海的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东西互鉴赏丝路
主题二
良种马


丰富中原地区人民的日常物质生活
满足中原地区人民的精神追求
促进经济、文化、军事乃至航海事业的发展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
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把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联结起来,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中国文明
印度文明
西亚文明
欧洲文明
丝绸之路本身不会促进什么中外交流,是行走在丝路上的“人”赋予了这条古商路不灭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
行走在丝路上都有哪些“人”?他们会赋予丝绸之路怎样的灵魂和精神?
不忘初心
忠于使命
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
开放包容
文化共享
丝路精神:
中华妙笔传丝路
主题三
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政府展开的“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行动计划”获得通过。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畅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截止到2019年8月,中国已与166个伙伴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计195份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合作格局
基本形成。
“一带一路”的持续圈粉证明,共商、共建、共享是众多国家的心愿,丝绸之路和丝路精神必将行稳致远,惠及天下!
小结:
一、张骞通西域

两汉经营西域
重点识记:张骞的事迹
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开辟丝绸之路

凿空欧亚交流大通道
重点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
开辟丝路的意义
检测:
完成老师在平板上推送的小测试,看看谁做得既快又准确
1.下列有关西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西域是个国家名称
②丝绸之路经过西域
③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
④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公元前119年以后日益频繁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2.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C.设立西域都护
D.控制西域各族
3.“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
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
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
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文景之治
B.
秦统一中国
C.
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的事件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
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C.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
丝绸之路开通
5.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
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
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代的“丝绸之路”
A.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
C.使中国的丝织品、玻璃源源不断的运往西方
D.使美洲特产的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传入中国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测试练习
1.下列有关西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西域是个国家名称
②丝绸之路经过西域
③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
④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公元前119年以后日益频繁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2.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A.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
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C.
设立西域都护
D.
控制西域各族
3.“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文景之治
B.
秦统一中国
C.
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
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C.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
丝绸之路开通
5.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代的“丝绸之路”
A.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
C.
使中国的丝织品、玻璃源源不断的运往西方
D.
使美洲特产的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传入中国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与评价方案】
学习目标
评价活动设计
评价标准
1.掌握张骞通西域的目的、作用;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守初心、担使命的精神;初步具备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原始史料和图片资料,
知道什么是史料实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学会在课本做准确标记。2.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会找关键信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组织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生生互动,组内相互补充
,自评与相互评价相结合。老师及时点评。4.设计课堂习题。
1.能基本(准确)理解原始史料的意思。能从课本基本(精准)标注。2.能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并能提取关键信息,做出解答。3.能与组员展开(充分积极)讨论。开动脑筋,相互提携和鼓励,大胆发言。(有独立观点)4.能根据考古发掘展开合理推理和判断。5.目标一能基本(准确)完成。注:括号内是高一层要求。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理解我国开放、包容的文化性格。初步具备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1.根据考古发掘成果设计问题。2.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学会在课本做准确标记。3.指导学会设计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具备时空观念。4.组织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生生互动,组内相互补充
,自评与相互评价相结合。老师及时点评。5.设计课堂习题。
1.能从课本基本(精准)标注。2.能基本(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并能提取关键信息。做出基本(准确)解答。3.能与组员展开(充分积极)讨论。开动脑筋,相互提携和鼓励,大胆发言。(准确表达,有独立观点)4.能根据考古发掘展开合理推理和判断。5.目标二能基本(准确)完成。注:括号内是高一层要求。
3.掌握西域都护设立的作用,知道班超经营西域。初步具备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1.根据课本图片材料设计问题。2.组织学生小组内讲述故事。课堂展示,学生相互补充、评价,老师及时鼓励点评。3.及时组织学习目标的检测。
1.能找出两幅图的不同或变化并能基本(准确)表达。2.能基本(清晰)讲述三个故事,能基本归纳精神内涵。3.目标三能基本(准确)完成。注:括号内是高一层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前,我想问问,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儿?我们分享一下。老师也是一个资深驴友,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必须打卡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上的每一个景点都会给你不同的感受。莫高窟-世界石窟艺术的瑰宝、嘉峪关-沧桑岁月的见证、月牙泉-神奇的沙漠明珠,塔尔寺-藏传佛教活动中心、永泰城-屹立不倒的军事要塞,天斧神功的自然景观,和谐相处的近50个民族,更神奇的是,这条线路本身就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景点,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关于丝绸之路的那些事儿
二、学习新课
主题一
凿空西域通丝路
1.学生解释“西域”的概念。
2.展示《西汉初期形势图》,让学生在途中指出西域的具体位置,并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地图,分析出汉武帝之前,西域的政治局面,培养学生识记历史地图,通过历史地图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
3.展示“张骞石雕”,解释“汉节”,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通过展示文字介绍,让学生对张骞有初步的印象。
4.学生阅读课本和展示五则材料,让学生分析概括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经过,初步培养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指导掌握阅读课本内容的基本要求,同时,通过学生的分析概括,让学生对张骞进一步加深了解,总结张骞的优良品质,树立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提高学生的怎人担当。
5.让学生在《丝绸之路路线图》中,指出丝绸之路的关键地点,识记具体路线。
6.让学生阅读课本,总结两汉时期经营、管理西域的措施。
7.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概括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开通的意义。
主题二
东西互鉴赏丝路
1.展示东西方交流的物质和文化内容,让学生讨论概括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
2.展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丝路精神。
主题三
中华妙笔传丝路
通过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畅想、“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获得成功和“一带一路”持续圈粉,总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必将行稳致远,惠及天下!
【小结】
一、张骞通西域

两汉经营西域
重点识记:张骞的事迹
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开辟丝绸之路

凿空欧亚交流大通道
重点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
开辟丝路的意义
【测试】
1.下列有关西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西域是个国家名称
②丝绸之路经过西域
③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
④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公元前119年以后日益频繁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2.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A.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
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C.
设立西域都护
D.
控制西域各族
3.“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文景之治
B.
秦统一中国
C.
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
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C.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
丝绸之路开通
5.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代的“丝绸之路”
A.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
C.
使中国的丝织品、玻璃源源不断的运往西方
D.
使美洲特产的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