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语文 必修三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1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语文 必修三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件(15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9 20: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一、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
二、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一、诵读 一读 读准字音,初步体会韵律美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过程
二读,听泛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鉴赏诗歌,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当时诗人55岁,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2.思考问题:本文题目含义是什么?你能从题目中读出什么呢?
因秋感兴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更多地代表着忧伤,题目直接点名写作时间,暗含悲伤的情感。
本诗写于作者去世前5年,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国家动荡,有家难回。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作《秋兴》
3、小组讨论:你从本诗中发现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并试着分析这些景物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
玉露:
枫树林:
特点:代表秋天,短,伤感、人生暮年。
特点:凋伤。伤感,凋零、漂泊。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特点:他乡、凶险、萧森、隐晦,伤感。
特点:兼天涌,白浪滔天,地势险要,浪迹他
乡之苦,祖国动荡。
塞上风云
特点:接地阴。边塞、战争、动荡不安。
为国担忧。
丛菊
特点盛开、点明秋天,两次代表时间。
突出漂泊之苦,反衬作者的悲伤。
孤舟
孤单、飘荡。写出作者的飘零之苦。
总结:
通过一系列秋天的典型意象,来层层渲染了秋的悲凉,突显出处于暮年的作者内心的悲伤。通过典型的他乡之景来突出诗人年老依旧浪迹他乡的漂泊之苦。通过波浪滔天和风起云涌写了动荡的社会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动荡的现实的担忧。

景特点

玉露、枫树、丛菊
秋凉,萧瑟、凋零
伤悲
波浪、风云
风起云涌、充斥天地动荡、凶险
忧国忧民
巫山巫峡
白帝城
他乡、凶险、阴森、萧瑟
深沉的故园之思
孤舟
渺小、飘荡
孤单悲伤漂泊
三读 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完成背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将浓烈的思想
情感通过描绘的景物体现出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
本诗的突出特点。结合展示的图片,感受景和情的关系。
四读 动乎情,发乎声。请带着对诗歌的情感把握去读,请从一个忧国忧民且年老体衰的沧桑诗人角度去读,请带着对杜甫的无限敬意去读。
三、效果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课后作业:
1、致敬伟人。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才华横溢却无施
展之地仕途坎坷,屡遭贬斥,尤其晚年颠沛流离,年老体衰。但
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杜甫对国家的爱,对人民命运的担忧。想想我
们现实中的多少人,稍微受到一点点不公平待遇就怨天尤人,只
求索取,不求奉献。没有担当,没有爱国情怀。我们确实应该向
这位胸中无我,心怀天下的伟人致敬!
请课后搜集杜甫诗歌,研究杜甫思想,写出一篇800字文章,致敬
伟人。
作业2.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
预习《咏怀古迹》,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形成分析报告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