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知识复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光的知识复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12-17 09:3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光的知识复习教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悉光在同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熟悉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理解镜面反射、漫反射的特点;
(2)复习有关的光的现象,认识有关光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运用对比等科学方法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理论联系实际;保持对科学复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二、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两幅图片的找不同,引出对比法的运用,
在学生回答时及时发现问题(对比时没有指明具体对象的具体部位有何不同),指导他们用严谨的语言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生:继续找不同,(3到4个)
师:同学们都非常厉害,能找到那么多的不同之处,看来大家对通过对比来寻找不同点的方法掌握的不错。
下面,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对比法”
“对比法”是人们通过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的一种科学方法。
本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运用对比法来复习已经学过的部分光学知识
2、我们首先来看三种光的传播现象(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复习三种光的现象(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老师画直线 传播,学生画反射和折射示意图)
然后和学生一起对比直线传播和反射;直线传播和折射的异同点,使他们能初步运用对比法来比较各知识点的异同。
3、让学生自己结合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和反射定律、折射规律,来对比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两部分内容。寻找异同点后回答
不同点 相同点
反射 光线分布;角大小;物像分布;介质是否透明;两种现象是否同时出现;光速是否变化; 方向都改变;三线共面;两线分居;角大小同时变;都能成像;光路都可逆
折射
师:简略板书异同点
表扬:真是出乎老师的预料,大家竟然找出来这么多不同点和相同点,说明大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这些知识都掌握的非常好,接下来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通过对比得出不同特点来识别不同点光学现象。
4、练习。
下述现象中,各属于光的传播现象中的哪一种?
(1)潜水员在水中看到岸上的树 (2)透过玻璃窗看窗对面的楼房 (3)大楼的玻璃幕墙发出刺眼的强光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5)岸上的人看到树在水中的倒影 (6)影院中观众看电影 (7)叉鱼时鱼叉对着“鱼”的稍下面 (8)日食、月食 折射折射 反射 直线传播 反射反射 折射 直线传播
生: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一个以后,引导学生要培养运用对比得出特点来判断的习惯,不要记答案,这样即使是遇到比较陌生的现象也能准确判断。
生:继续回答并讲依据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通过对比得到的有关光的不同现象的特点,来分辨、解释各种现象。
5、刚才的这些光学现象中第三条和第六条虽然都是光的反射现象,但又有点区别,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
生:3是镜面反射,6是漫反射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现象究竟有何不同和相同点
对比镜面反射、漫反射,
不同点 相同点
镜面反射 反射面是否光滑;如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是否平行 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
练习:
练一练:晚上,在桌上铺一白布,把一块小平面镜镜面朝上平放在白布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布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为什么?
如果从正上方看会怎样?为什么?
6、比较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复习平面镜成像特点,
学生:回答平面镜成像特点
不同点 相同点
小孔成像 实虚像;像大小;物像距离;正倒立;是否可由光屏承接;像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肉眼均可见;都是光学成像
平面镜成像
练习:身高1.6米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米处,已知平面镜长1米,则这人在平面镜中的像高______米,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_米;若人向平面镜走近0.5米,则像高为______米,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米。
7、对比实像和虚像,
不同点 相同点
实像 是否可由光屏承接;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肉眼均可见
虚像
复习巩固练习:
1、当太阳、水星、地球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点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是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影子
B、小黑斑是地球在太阳上形成的像
C、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像
D、小黑斑是由于水星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后部分光而形成的
1、当太阳、水星、地球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点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是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影子
B、小黑斑是地球在太阳上形成的像
C、小黑斑是水星在太阳上形成的像
D、小黑斑是由于水星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后部分光而形成的
3、200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我省北部观察到了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的两种简便方法: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
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利用了光沿 传播的原理。
4、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人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
A.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B.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什么科学方法复习了哪些知识?
叫一位同学总结(对比法、。。。。。。。。。。。。。)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今天我们复习时所用的对比法,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使用,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有意识的把这种方法多运用在学习上,来提高学习效率。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一章内容,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同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了解镜面反射、漫反射的特点;
(2)复习有关的光的现象,认识有关光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运用对比等科学方法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理论联系实际;保持对科学复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让学生对比两幅图片找不同,来引导他们了解对比法的使用。
在学生回答时及时发现问题(对比时没有指明具体对象的具体部位有何不同),指导他们用严谨的语言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2、复习三种光的现象(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和学生一起对比直线传播和反射;直线传播和折射的异同点,使他们能初步运用对比法来比较各知识点的异同。
3、让学生自己结合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和反射定律、折射规律,来对比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两部分内容。
4、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通过对比得到的有关光的不同现象的特点,来分辨、解释各种现象。
5、对比镜面反射、漫反射,
6、比较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复习平面镜成像特点,
7、对比实像和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