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体会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踱来踱去 督学 郝叟 懊悔 惩罚 钥匙
磨损 诧异 祈祷 哽咽 宛转
3.作者为什么以 “最后一课”为题? “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4.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后,你们对自己的祖国和祖国语言有什么感受呢?
【课堂导学】
一、整体感知
1.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理由是什么?
2.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
3.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与和感受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从而可以看出小弗朗士
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二、品味探究
1. 品读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服饰、神态的句子,说说韩麦尔先生是怎样
的一个人?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
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谈谈自己的理解。
3.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评析。
4.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后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钥匙( )( ) 磨损( ) 哽( )
2.选词填空。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__________(A.喧闹 B.热闹 C.喧哗)偷偷
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2)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
们一样__________(A.安静B.平静C.肃静)。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体裁是小说。
B.本文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时期,在内容上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
和祖国语言的深深的爱。
C.文章按照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逐层展开,而主人公却是韩麦尔先生。
D.韩麦尔先生服饰的不同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为什
么“我”会有这样的联想?
答:
2.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
国话唱歌吧!”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答:
3.这“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
答:
4.第二节画线句写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响声,表现了教室的安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下面写法与之相同的又是哪一项?(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
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
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B.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
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C.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5.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画线句内容的理解。
田珏《台湾史纲要》:日本“在全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在普通学校中,台籍教师一律穿和服,讲日语;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必须讲日语。甚至在偏远村庄都设立了日语讲习所……就连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也被强迫去上课”。
我的理解:
三、表达·交流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