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邓稼先》 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
2.正确理解并运用下面的词语。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彷徨
马革裹尸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殷红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课堂导学】
第1课时
一、整体感知
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试根据标题概括各部分大意。
二、品味探究
1.这六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2.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
是什么?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
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品味探究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2. 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课后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鞠躬 爆炸 宰割 苦闷
B.崇高 坦诚 仰慕 残案
C.大厦 蓬草 萦绕 长亭
D.颤抖 焦虑 筹划 彷徨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流泪。 鲜为人知:少。
B.当之无愧:愧色。 锋芒毕露:全、都。
C.妇孺皆知:小孩子 。 死而后已:罢了。
D.家喻户晓:明白 。 马革裹尸:皮 。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教学设计>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 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2. 概述本文内容。
3. 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答:
4. 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
三、表达·交流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