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的情况;
2. 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品析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4. 感悟闻一多的优秀品质。
【课前预习】
1.闻一多先生是如何说、如何做的?
2.正确读写并运用下面的词语。
无暇及此 目不窥园 热情澎湃 迥乎不同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仰之弥高 漂白四壁 典籍 赫然 独裁 迭起
3.你平时是如何“说”和“做”的?
【课堂导学】
第1课时
一、整体感知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
二、品味探究
1.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和怎样做呢?说和做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从中可以看出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作为革命家,他的言与行跟他之前的相同吗?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
3.分析人物言行,感受高贵的人格。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对刻画人物的
作用。
①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
定说。”
②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
③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
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零乱,饭几乎忘了吃。
⑤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格子,“群蚁排衙”,写成密密麻麻的小楷。
⑥ 先生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
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⑧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 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二.品味探究
1.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
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
2.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会得到怎么样的启示呢?
3.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假如我
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课后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赫( )然 迭( )起 锲( )而不舍
潜( )心贯注 校( )补 浠( )水
群蚁排衙( ) 沥( )尽心血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仰之弥高(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迥乎不同( ) 无暇顾及( ) 目不窥园( )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
确的答案。(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三、表达·交流
认识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之后,我们还会想到哪些伟人的言行呢?他们的说和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呢?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怎样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学习生活与人生呢?我们现在就拿出堂上练习本,把我们现在的感受、感想、感触,整理成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