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 冯至
相关知识
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学习重点:
1.了解伟大诗人杜甫的人格抱负及其创作心境,体会诗人关注民生、感时忧国的情感,学习其忍耐和承受苦难、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
2. 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传文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解 题
万方:1. 指姿态多种多样。如“仪态万方”。
2. 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
回忆学过的杜诗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旅夜书怀》
《登高》
《咏怀古迹》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中唐诗人张籍曾把杜诗一卷烧成灰末掺入饭中吃下,目的是“使我肺腑常清新”,用杜诗的精神营养自己。
杜甫的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
(四)眷恋亲情、友情。
杜甫诗歌的典型情感 :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
(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
爱国主义
阅读指导(可分不同角度)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经历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重点阅读“长安十年” 部分,
填写表1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长安十年(
746—755)
1.参加欺骗性考试;
2.作宾客,卖药;
3.屡次献赋,投诗求取官职;
4.病痛饥寒,身体衰弱;
5.贫穷而无法养家,幼子饿死 ;
6.十年谋得一低微职务。
生活经历:十年长安客,一腔辛酸泪
几多诗篇,几多辛酸
1.用诗歌来求取官职;
2.用诗歌表现自己的悲惨遭遇;
3.用诗歌表现人民痛苦,反对侵略战争;
4.用诗歌揭露统治阶级腐败;
5.用诗歌咏怀,反映社会实况。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长安十年(
746—755)
这时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长安十年(
746—755)
这时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总结:
杜甫这十年的困顿孕育了他思想变化的种子。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阅读“流亡” ,填写表格2
时间
社会
状况
杜甫
经历
代表
作品
诗歌
特点
流亡(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1.流亡,饥寒交迫。2.困居长安,忧国忧亲。
3.到达凤翔,任职朝廷。
4.回家探亲,亲历战乱生活。
《春望》《月夜》《北征》
《北征》(选段)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 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 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时间
社会
状况
杜甫
经历
代表
作品
诗歌
特点
流亡(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春望》《月夜》《北征》
1.反映时代变化,发扬忧国忧民精神;此后一部分唐诗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2.诗歌具有卓越的写实才能,描写生动形象。
1.流亡,饥寒交迫。2.困居长安,忧国忧亲。
3.到达凤翔,任职朝廷。
4.回家探亲,亲历战乱生活。
流 亡
流亡中忠君爱国,无愧诗圣
诗歌里忧国忧民,是为精神
--诗圣精神
流亡经历:一个忠君爱国人
白水(756.6,潼关失守,开始流亡)
羌村(756.6,历经艰辛,安家于羌村)
长安(756.8,投奔灵武,被捉,身陷长安)
凤翔(757.4,回到凤翔,官左拾遗)
羌村(757.8,放还,回到羌村)
流亡诗歌:一颗忧国忧民心
1.身陷囹圄,心盼王师;(《悲陈陶》)
2.兵荒马乱倍思亲;(《月夜》)
3.忧乱伤时;(《春望》)
4.国破家散,诗心写实。(《北征》)
小结
此时,杜甫的诗歌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的情绪和愿望。
阅读“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 ,
填写表格3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757—759)
1. 收复长安;2.官场倾轧,皇帝昏庸;3.民生凋敝,外族侵凌。
1. 回到长安,暂得安身。2.被贬华州,接近人民。3.回到洛阳,写途中遭遇。
三吏、三别
“三吏”之二《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这首诗虽然只是客观的叙述,但是其中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所感受到的人民的痛苦,它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的人民的。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妇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新婚别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进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757—759)
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1. 收复长安;2.官场倾轧,皇帝昏庸;3.民生凋敝,外族侵凌。
1. 回到长安,暂得安身。2.被贬华州,接近人民。3.回到洛阳,写途中遭遇。
三吏、三别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侍奉皇帝天地窄
走向人民诗路宽
--诗圣本色
主要生活经历
1.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757.10)
2.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757.11-758.6)
3.离开长安,被派往华州做司功参军;(758.6)
4.从华州到洛阳,然后返回。(758冬-759)
诗歌创作
1.侍奉皇帝,梦断左拾遗;(唱和诗、朝谒诗,毫无光彩)
2.离开京师,走向人民;(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接近了战乱中的人民,认识到时代的苦难,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
3.开拓写实传统,抒写人民疾苦。?(《三吏》《三别》)
小结
此时,作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痛苦,而且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总 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他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表明杜甫从思想上完成了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代表杜甫诗作的成熟。
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问题探讨
一、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
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真实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二、“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幻想以及对“变乱” 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与杜甫辉煌的艺术成就相比,他的人生堪称悲剧,你认为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奸臣当道
战乱频繁
皇帝昏庸
性情选择
命运巧合
如果你是杜甫,你是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都要活出价值,即使不能千古留名,也不能遗臭万年。
杜甫的人生是悲惨的,但也是幸运的。没有坎坷的经历,怎么能有千古的诗文?一千多年过去了,谁还记着那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只有老杜的诗文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缅怀!
布置作业
你读了冯至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你心目中的杜甫是怎样的呢?请以“我眼中的杜甫”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自定。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