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一单元《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一单元《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课件2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0 21: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诵读经典,积累素材,提高语言文字的吟诵及表达能力;仿用经典,学习先贤圣哲的论说技巧,强化经典论说技巧的写作应用。
2.过程方法:诵读、讨论,访写、创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化经典的言语魅力,领略先贤圣人的哲思风采,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经典的思想感情。
经典诵读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课文P15)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课文P15)
经典诵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课文P16)
经典诵读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课文P17)
经典诵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课文P35)
经典诵读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课文P36)
经典诵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课文P37)
经典诵读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课文P86)
经典学习·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课文P35)
措施思维,因果思维,逻辑严密。
顶针句式,层层递进,论证有力。
仿用示范·1
个人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赢得表现的机会。要想赢得表现的机会,就必须获得他人的好评。要想获得他人的好评,就必须拥有出色的办事能力。要想拥有出色的办事能力,就必须拥有完美的理解能力。要想拥有完美的理解能力,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关键在语文。语文学习搞好了,阅读理解能力就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强了,办事执行效率就高了。办事执行效率高了,获得好评和表现的机会就多了。获得好评和表现的机会多了,个人事业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
讨论交流·1
①请各位同学特别是科代表和班干部,仿用上面的论证方式为自己代言,写一段话。
②守时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真题研讨·1
2016辽宁高考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经典学习·2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课文P36)
排比句式,举例论证,结构分明。
可反面举例,也可正面举例。
仿用示范·2
学习贵在保持心静。听课时梦游天外,失神发呆,则不能保持心静;读书时翻来倒去,装模作样,则不能保持心静;自习时左顾右盼,坐立不安,则不能保持心静。心不静则无法专心向学,更谈不上潜心钻研。因此说学习贵在保持心静。
讨论交流·2
①丧志者多耽于玩物。……
②成功在于多走一步。……
③最好的阅读是在路上。……
讨论交流·2
丧志者多耽于玩物。沉迷于魔方无法正常自习是耽于玩物;沉醉于手机无法保证作息是耽于玩物;沉溺于网游无法按时上学是耽于玩物。玩物不分时空,贻误正事儿,实在是丧志的表现!因此我们说,丧志者多耽于玩物。
讨论交流·2
成功在于多走一步。当苹果砸下来的时候,牛顿多走了一步,问了个为什么?当别人都在质疑和放弃的时候,马云多走了一步,执意坚持了下来;当别人都在山寨和模仿的时候,中国高铁企业多走了一步,引进技术的同时实现了知识产权的国有化。正是因为他们都比别人多走了一步,所以成功了。因此我们说,成功在于多走一步。
真题研讨·2
2016天津高考作文: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真题研讨·2
最好的阅读是在路上。信手拿起书本,随意翻翻是阅读在路上;专门登临网页,执意搜索是阅读在路上;听人对话笑谈,洞察人情是阅读在路上;游览山川胜迹,称快江湖是阅读在路上。阅读可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想读时就能读,无意阅读时也在读,这便是最好的阅读。最好的阅读就是一直在路上的阅读。
经典学习·3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课文P17)
排比句式,层递举例论证,富有说服力。
真题研讨·3
2015福建高考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②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③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仿用示范·3-1
何必害怕走错路?关键是要走出一条新路!父母说不要走错路,一失足,千古恨;老师说不要走错路,莫教他日,悔不当初;朋友说不要走错路,三思而后行,小心驶得万年船。大家都害怕走错路,终将有朝一日无路可走。
仿用示范·3-2
何必担心走错路?关键是要敢于在无路处闯出一条新路!父母说不要担心走错路,跌倒了,爬起来,前路不通,那就从头来过;老师说不要担心走错路,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失败是成功之母;朋友说不要担心走错路,有所取就必有所舍,不成功也成仁。大家都不担心走错路,就必能从无路处踏出一条新路。
课堂小结
经典不厌百回读!对中国文化经典需要细读、精读,反复读!
阅读中国文化经典,要注意学以致用,与圣哲师友对话,与自己对话。
写作是高级的语言运用,仿用经典,是致敬经典的最好方式!
课外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罚”了一年 行人照闯红灯
2013年4月9日,北京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开始对闯红灯的行人开罚单。记者走访多个路口,发现只要没有协管员,“闯红灯”现象依然严重。
行人多了,机动车就要被“欺负”,不管对面是否为绿灯,行人迈开腿就走,人群中,不乏老人和孩子的身影。德胜门北桥路口,车流量较大,行人开始“抱团”,凑齐一定数量无论有没有车,只要有人带头,其他人便紧跟其后快速穿行。在公主坟北和德胜门北桥,记者分别蹲守10分钟,发现分别有105人和47人闯红灯。
一名交警向记者坦言,在实际执法中,他们还是以劝阻为主,真正开出罚单的时候很少。“处罚行人毕竟不像处罚机动车,对方有驾驶证和行驶证,即使对方不配合,我们也可强制处罚。”这位交警透露,行人闯红灯违法者是一大群,又不可能做到挨个处罚,特别考验交警的执法尺度。
课外写作
要求:①就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②要求仿用王国维的“三境界”之说,分三个层次去评论交警的执法或者行人的闯红灯现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课文P86)
下课!
为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点赞!
愿经典能为我所用,造就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典!
Thank you!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