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6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6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0 21: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关于目前中学生对于鲁迅情况的问卷调查
1、你对鲁迅有什么印象?(??? )
A、一个爱骂人的作家???
B、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斗者
C、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
D、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
其他:???????????????????????????????
2、关于以下对鲁迅的形容,在你认为对的后面打勾( ??? 可多选):
○深刻? ○博爱? ○是非分明? ○平易近人?? ○孤独?? ○敏感?? ○刻薄 ○固执? ○执着? ○清醒 ? ○冷峻 ? ○自私? ○病态?? ○其他
你的依据是什么???????????????????????????
? 鲁迅印象
3、你印象最深的鲁迅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
4、你从什么地方了解鲁迅的?
A、课本??? B、鲁迅的传记
C、词典???? D、其他读物上
5、你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吗?(???? )
A、希望? ????B、不希望 C、无所谓???
? 为什么??????????????????????????????????
7、你觉得怎样才能更深入了解鲁迅呢?(???? )
A、阅读鲁迅传记作品???????? ?
B、阅读鲁迅与朋友的书信集
C、阅读同时代人对鲁迅的回忆和评价???
D、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寻找信息
E、阅读鲁迅论敌的回忆录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16本(《而已集》《二心集》 《坟 》《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 《三闲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
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鲁迅重要文章的解读
《祝福》
人性的残忍,“咀嚼人的灵魂”
《药》
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被活活吃掉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民族的劣根性”,呼唤生命的强者
《狂人日记》
吃人的文化,打破“瞒”和“骗”
《在酒楼上》
平庸对人的吞噬,绝望的反抗
《肥皂》
对意淫的伪君子的幽默讽刺
《社戏》
对纯正善良的人性的呼唤
《纪念刘和珍君》
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革命的反思
《论“他妈的”》
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卑劣心理
《论照相之类》
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
对比两张照片
冷峻 深邃
沉重 严厉
勇毅 果敢
睿智 倔强
??
??
鲁迅的“敌人”
周作人
徐志摩
梁实秋
林语堂
胡适
郭沫若
周扬 一生最痛恨的人
从某种可以理解的层面上说,鲁迅也好,他的论敌也好,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层面,或者都不是什么坏人,反倒都是那个时代“特别可爱”或“相对可爱”的人。
平 和
鲁迅的“朋友”
闰土
胡风
冯雪峰
萧红、萧军
瞿秋白
藤野
张天翼
郁达夫
画忆萧红
萧红故居
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现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她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
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
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
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
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画忆萧红
萧红 著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
萧红怎么写鲁迅先生?
课文导读
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
①这篇回忆录中都提到了鲁迅的哪些事(细节)?
表现出鲁迅怎样的性格特点?
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加以品味。
②阅读课文后,你觉得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细节描写示例(1)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第2节)
点评:作者用简洁的文字,通过动作细节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表现先生的快捷和干脆利索。




熟悉课文内容
(P27—P32)
1、对穿衣裳的看法(P27—29)
2、包饺子(P29)
3、先生的来客(P30—31)
4、看信(P31)
5、最佩服的人(P31)
6、外出的装束(P31—32)
7、简单的饮食(P32)

a.语言细节
b.动作细节
c.肖像细节描写
d.心理细节描写
e.场景细节描写
f.运用反复
细节描写的方法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
?? (1) 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
(2)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利用视觉偏差,有所矫正。
(3)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
文章第3节体现了鲁迅怎样的服饰美学观?
细节描写示例(2)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一本别人的著作,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第5节)
点评:运用语言、心理细节描写,表现鲁迅先生招呼客人时的形象,表现先生的友好、爱开玩笑。
细节描写示例(3)
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头上戴着灰色毡帽,脚穿黑帆布胶皮底鞋。
胶皮底鞋夏天特别热,冬天又凉又湿,鲁迅先生的身体不算好,大家都提议把这鞋子换掉。鲁迅先生不肯,他说胶皮底鞋子走路方便。
“周先生一天走多少路呢?也不就一转弯到××书店走一趟吗?”
鲁迅先生笑而不答。
周先生不是很好伤风吗?不围巾子,风一吹不就伤风了吗?”
鲁迅先生这些个都不习惯,他说:
“从小就没戴过手套围巾,戴不惯。”
鲁迅先生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两只手露在外边,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腋下挟着个黑绸子印花的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书店去了。(第12节)
(肖像细节描写,表现生活简朴和指导青年。)
细节描写示例(4)
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房的,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可是平常就只三碗菜:一碗素炒碗豆苗,一碗笋炒咸菜,再一碗黄花鱼。
(对比,表现节俭和好客。)
细节描写示例(5)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我再吃几个吗?”
(语言细节,体谅他人、善解人意,尊重妻子、真诚。)
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熟悉课文内容( P33——P39)
8、生活的朴素与俭约(P33)
9、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P34)
10、眼瞪摩登女(P34—35)
11、月夜踢“鬼” (P35)
12、品尝鱼丸(P35—36)
13、旧纸包书(P36)
14、喝茶夜谈(P36—37)
15、简朴的卧室(P37)
16、写字桌的景观(P37—38)
17、厨房·客厅· 花园· 三楼(P38—39)

不吝校样纸(P33)
“鲁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我得了一张,是译《死魂灵》的原稿,写信告诉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 ”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
“到洗澡间去,那里也摆着校样纸。”
细节描写示例(6)
点评:鲁迅长时间抄古碑,书法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极见功力的,说现代第一家也不为过。由此,足见先生的朴实与随性。
鲁迅书法
细节描写示例(7)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语言细节,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表现慈父的柔肠、尊重和理解孩子)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人就坐在那里。
(形象描写,表现先生的专注、写作的艰辛)
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形象描写,表现先生的慈爱、平凡和朴实)
细节描写示例(8)
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
(动作描写,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
夜黑亲自送萧红出门,并指明隔壁“茶”字大牌子的标记。
(一个思想犀利的人在生活上却能如此的体贴入微,。)
熟悉课文内容(P39—P47)
18、患病气喘(P39)
19、带病校译(P39—40)
20、饭后养神(P40)
21、许先生的重负(P41)
22、许先生的精心护理(P41—42)
23、病症的确诊(P42)
24、治标退热(P43)
25、许先生的俭朴生活(P43—45)
26、海婴的问好(P45)
27、病中的谈笑(P45—46)
28、枕边的木刻画(P46)
29、先生“休息”了(P47)
细节描写示例(9)
“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那碗热的鸡汤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
“站、停、蹲、悠然”等修饰语,富有灵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景物呈现出生命的灵气,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既有鲁迅酣眠时的和谐静谧,也有先生病重时的冷寂孤凄。
(P41)“鲁迅先生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作者描写病重的鲁迅都特别强调其表情的平和舒缓,然而两处“似乎”以及手的“空闲”却使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细致文笔中潜藏的沉重。外表的平静下隐忍着难以想象的病痛,一个人的坚强与善良在此刻看似矛盾的文字冲撞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海婴的问好(P45)
“海婴睡觉前与病重的父亲道晚安,鲁迅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能很大声地答复他。”
——当孩子处在成人世界一个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的角落时,鲁迅先生却能以慈父的柔肠用尊重与理解来回应孩子的呼声。
细节描写示例(10)
病中的谈笑(P46)
“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

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
? 在如今的上海鲁迅故居里,那张版画还挂在鲁迅卧室的墙上,名字就叫“波波诺娃”。?
???? 波波诺娃是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刚烈女子,是追求自由与爱的化身,俄罗斯人怀念并赞美她,类似于我们赞美孟姜女、杜十娘之类。
???
枕边的木刻画(P46)
在回忆录中结尾处,萧红所说的鲁迅在病中不断翻看的那张画片,究竟有何寓意?
“波波诺娃”是如何来到鲁迅枕边的呢?
据《许广平文集-关于鲁迅的生活》中记载,1936年2月23日,鲁迅带家人去参观“苏联版画展览会”,并订购了八幅画,“波波诺娃”就在其中。几天后,画送来了,据许广平的说法“先生总象小孩焦急着买来的玩具到手似的”,可见鲁迅对这些版画的喜爱。而且苏联大使听说买画的是鲁迅,不但分文不取,还白送了八套精美的画框,从此鲁迅和“波波诺娃”开始了半年多的同居生活。?
? 鲁迅为何那么喜欢“波波诺娃”?
“波波诺娃”恰是鲁迅本人的真实写照,那位在大风中奔跑,追求自由与爱的刚烈而多情的女子,一直生活在鲁迅的灵魂深处,当她突然出现在鲁迅面前时,理所当然让先生的眼睛盯着她不放。?
????“波波诺娃”,在狂风中抗争,追求自由与爱,任自己飘零的鲜血化作“地面上小小的红玫瑰”,这大概就是鲁迅眼里的幻象吧。“波波诺娃”,那是自由的象征,战斗的象征,爱的象征,美的象征,健全而活泼的生命的象征,是鲁迅灵魂最深处的神圣女神,也恰是鲁迅精神的底蕴所在!?
???
“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喘着。19日……他休息了。”
这段文字,是萧红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挣扎,只用“气喘”“喘着”两个词一带而过,极力烘托出一种宁谧安详的气氛。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张弛互现,缓急更迭,洋溢着抒情诗般悠缓绵长的曲调。
先生“休息”了(P47)
烈日炎炎的夏日,先生以平和,予我们清凉。
平凡的日子,先生以平和,给我们启示。
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类?
解释海婴为何亲近萧红
尝鱼丸
与保姆相处
房间布置
家中各处
病中家事
家庭生活
一个美满幸福家庭的一家之主
一个尊重体贴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疼爱、了解儿子的好父亲
交友会客
让晚走的客人坐小汽车并为其付钱
和萧红开玩笑
先生的特殊客人
看青年人的信
谈苏联纪念五一节的红场,珂勒惠支的画史沫特莱
谈电影,谈公园
盛待客人
陪客人至深夜
谈踢鬼
病中请客
一个热情好客,朋友众多的主人
一个温和宽厚,风趣睿智的长者
一个要求严格,教诲耐心的导师
个性习惯
笑声明朗走路轻捷
品评衣着
喜欢吃北方饭,包饺子,喜欢吃硬的
外出装束
不随便放东西
不在意自己的手稿
吃茶的习惯
瞪摩登女郎
包书
带病工作
枕边的木刻
生活简朴 富有情趣 宽厚仁爱
幽默风趣 热情好客 善解人意
细致耐心 勤奋认真 坚强执着
??
??
思考
这篇文章的传主是鲁迅先生,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许广平,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鲁迅除了一个战士的刚强之外,还有平易近人的一面。他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辛苦工作的丈夫,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内心也常存彷徨充满怀疑时常挣扎于痛苦之中的人。

——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
思考
你更喜欢怎样的鲁迅?
试为鲁迅写一则颁奖词。
唐弢《琐忆》
阿累《一面》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搜集下列作品阅读,加深对鲁迅平易温和性格的理解。
鲁迅颁奖词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有没有鲁迅,
中国人的品性是不一样的。

—— 林贤治《人间鲁迅》
醉眼朦胧上酒楼,
徬徨呐喊两悠悠。
群盲竭尽蚍蜉力,
不废江河万古流!
赠鲁迅
郁达夫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怀鲁迅
文/郁达夫
其他资料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8、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9、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0、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1.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1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3.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4.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1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6.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7.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18.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19.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20.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1.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鲁迅挽联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恨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与剧作家姚克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现代作家孙伏园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
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
——日本友人、著名作家佐藤村夫
“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日本 · 增田涉《鲁迅的印象》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非常喜欢鲁迅,他多次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大江健三郎回忆说:“在我出生那一年,母亲的朋友给她送来了一本鲁迅先生的小说,当时日本正跟中国作战,鲁迅先生被誉为是中国的思想家,所以母亲说不可以在外人面前读他的书。战争结束,母亲将这本书送给了我,她让我好好读一下《孔乙己》。
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打开这本书时候的情景。
这部作品成为我接触鲁迅作品的开端。
后来母亲又给我推荐了《故乡》,这篇文章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时我觉得写出这样语句的人很了不起,就把这句话抄到了笔记本上,后来我能读懂原文了,才明白鲁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希望始终是存在的。
在谈到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形时,大江健三郎笑着说:“得了奖后,我打电话告诉乡下的母亲,她说:“如果鲁迅先生活着,那就肯定是他得这个奖。”我说:“鲁迅先生在我出生后一年就去世了,母亲你就容我得这个奖吧。”
来源:央视《高端访问》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