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使动用法,使……撤兵。
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
1、实词的意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7、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8、重要虚词的用法
学习方法
1、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思考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3、积累(圈点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姚鼐《尺牍》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
那么什么是散文(体裁)呢??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先秦时期散文主要有两种——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古代记叙散文源自于先秦历史散文,主要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三类。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如《史记》、《三国志》。
《左传》简介
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的内容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传》的特征
对《左传》的评价
极具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
《郑通志 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背景分析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晋公子重耳流亡路线图
前632年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公元前630年
郑
新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ú
gōng
yuè
fú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
qǐ
páng
字词注音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朗读课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以:因为。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分析。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衔接读本》P11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介词不能单用,它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共同组成一个介宾结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
(定) 主 [状] 谓 <补> (定) 宾
(我们班的)同学[在校园]捡<到>(一个)钱包。
状语后置:
主 谓 [状]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具告事以。《史记·项羽本纪》
齐读第一段
思考1: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思考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
思考3::课文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与两军分兵驻扎,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伏笔。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与秦无关
——两军分兵驻扎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
辞:推辞
犹:
尚且
而:
才
(烛之武)许之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谈谈你对烛之武的牢骚与郑伯的认错行为的理解。
阅读第二段
议一议:
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2、烛之武是如何出场的?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3、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拒绝了郑伯的邀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情)
晓义(理)
~~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侧面表现
想一想
……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烛之武)曰
既:
已经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相当于“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取独。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越:跨过。
其:这
件事
厚:增强
薄:削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阙:
侵损,
削减
焉:从哪里
以:而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盟:结盟。
戍:守卫。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烛之武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
知识点——词类活用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知识点——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知识点——古今异义词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知识点——特殊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哪一句最能打动秦王?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2、亡郑陪邻
有害(离间)
对秦
3、舍郑利秦
有利(利诱)
对秦
4-5、亡郑阙秦
有大害(瓦解)
对秦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表面)
(深层)
1、郑既知亡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退出(示弱)
对秦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
晓 以
利 害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釜
底抽
薪
保全郑国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转第四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心平气和,平缓。
诚恳,反问语气。
委婉,平缓。
反问,语调略高。
较轻,有力而肯定
拉长音
态度诚恳,中速读。
要有愤激之感,速度较前要快。
反问语气
反问语气
语速承前
语气平缓,诚恳
试用提示的语气朗读课文
高妙的劝说艺术
有理——
有利——
有节——
有体——
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不卑不亢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
理——摆事实、讲道理
分析形势——亡郑对秦无益
——亡郑对秦有害
——舍郑于秦有益
纵观历史——晋国无信且贪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利——化被动为主动
烛之武为何不去见晋侯而选择见秦伯?
分析一下烛之武所洞悉的秦伯的心理。
(戒心、贪心、疑心……)
烛之武是如何拉近彼此距离的?
(消除戒心、瓦解贪心、利用疑心……)
节——不卑不亢
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却本国尊严
体——得体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于秦伯,一口一个“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厉害得失。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作为臣子,委婉提醒,不提要求,一切请秦伯自己定夺。满足了人潜意识中的自尊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之:代郑国
结局:晋军亦退师
晋文公——
将其与“子犯”相比,看其一代霸主之气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而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分组辩论: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
佚之狐
烛之武
秦 伯
晋 侯
提示:要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物
烛之武形象分析
1 久不得志
2 深明大义
3 有勇有谋
4 不卑不亢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
知识点归纳
字词注音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fá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贰: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7、行李之往来。 行李:
从属二主
驻扎
推辞
假如
把…当作边邑
增加
出使的人
8、共其乏困。 共: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11、又欲肆其西封。 肆:
12、阙秦以利晋。 阙:
13、秦伯说。 说: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夫:
通“供”,供给
恩惠
渡河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通“悦”,高兴
(如果)没有
那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词句翻译
1、通假字
已,通?“矣”,
了。
共,通?“供”,
供给、供应。
厌,通?“餍”,
满足。?
说,通“悦”,
高兴。
知,通?“智”,
明智,聪明。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古汉语常识
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共其乏困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
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西。?
3、古今异义
(1)东道主?
(2)行李?
(3)乏困?
(4)夫人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重要实词例释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④约数。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表处所。?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
(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敝?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1. 陈说 动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说 2. 杂说 名词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通“悦” 秦伯说
1 .推脱 动词 不辞劳苦
辞 2. 告别 动词 停数日,辞去。
3. 推辞 动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 边远的地方 名词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鄙 2. 边境 名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词多义
重要虚词例释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顺承,连词)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
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阅读训练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阅读训练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
C
C
阅读训练
⒍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⒎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② ;③ ;④ 。
选择正确含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 秦伯说,与郑人盟
a 你 a 陈述
b 假如 b 杂说,一种文体
c 好像 c 高兴
3 不辞劳苦 4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告别 a 边远的地方
b 推辞 b 浅陋
c 推托 c 边境
5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 臣之壮也,尤不如人
a 如果没有 a 的
b 稍微,略微 b 助词,不译
c 暗暗地 c 他们
答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