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0 21:4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英国)
?
伍尔夫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简介

伍尔夫,英国人。1882年1月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聪明好学、富于想象。父亲是剑桥大学的元老之一。
伍尔夫于1915年涉足文坛,一开始就标新立异。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她还兼写散文、评论,她的传世之作是《到灯塔去》、《墙上的斑点》。伍尔夫一生被精神分裂症折磨,她却以独立特行的强者风范,开创了一代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伍尔夫13岁时,母亲病逝,这使她的精神受刺激,引起她首次精神失常。22岁父亲的去世,再次使她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
1905年,她开始为《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文学评论,发表自己关于文学与创作的新颖见解。同时,她结识了许多剑桥学子,形成了一个自由松散的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文学团体”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伍尔夫感到极度悲观与失望。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使她的住宅和霍加斯出版社毁于一旦,时局的动荡加重了她对西方文明前途的悲观情绪。她的身体状况也愈来愈差,精神病时常发作,她经常耳鸣不已,幻觉不断,彻夜失眠,无法再承受生活与工作的沉重压力。1941年3月28日,她在苏赛克斯的马斯河投水自尽。

鉴赏重点
一、“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关于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实验的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伍尔夫终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在变化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艺术的自觉意识令人钦佩。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神秘、人类无知、遗失东西、生活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 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细看觉得在海中抓住一木板
看斑点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冬日里隔着烟雾发现了斑点










觉得可能是夏天残留的花瓣
看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看斑点是凸出的墙上的圆形
细看觉得在海中抓住一木板
看斑点是凸出的墙上的圆形
觉得可能是夏天残留的花瓣
看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看斑点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冬天里隔着烟雾发现了斑点
上校宣读论文中风
退役上校与牧师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古物收藏家
无法说清的来世
伦敦的星期日
红色骑士骑马跃侧坡
变成房间的护壁板
生活飞快速度
遗失的物件
分手如火车里看景
生命神秘
艺术品包含思想
原房主品位
小肖像画
城堡楼上的旗帜
喝完茶吸烟
炉里的火
莎士比亚
特洛伊城
树枝陷进泥土
树下的母牛
树木生长
小的古冢










《墙上的斑点》结构特点
正视图
俯视图
A代表客观事实。B代表“我”内心的意识流动,即主观真实。叙述者看到外界事物A,立即触发内心活动B,整篇文章就是由A和B之间的来回交叉构成。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1. 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探究学习: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 作者看来 ,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探究拓展:
探究拓展:
2、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 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
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
A.20世纪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19世纪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20世纪初叶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19世纪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A
比较阅读
情节:
人物:
环境:
姓氏名号 身份地位 服饰状貌
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 理想情操……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传统
小说
传统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
比较阅读

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的,但在具体“回忆”时,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以某一事物或某一人作为关联点,运用联想,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用“意识流”这一术语描述心理过程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性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说叙述1904年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