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课件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课件3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0 21:4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的春节(老舍)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春节的来历
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民间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4.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研读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
(正月十五)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北京春节欢庆图
思考1:
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
默读思考 :
2、文中哪些部分写得些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三、重点赏析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腊八粥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说明了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3.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
A、从“香味、色彩、声音”上体会到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B、从人们的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思考4:元宵节美在何处呢?
“美在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思考5:“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上文,揭示这几段文字的中
心意思,流露出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思考6:作家抓住一个“灯”字做足了文章,请问他是从哪些方面写灯的?
作家抓住一个“灯”字做文章。围绕“灯”,先写“灯展”,再写“观灯”。写灯展,先写哪些地方有灯: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再写灯的用材:有名的老店的灯常常有几百盏,“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 。
用哪些词来概括:
春节是一个( )的节日。
隆重、热闹、快乐、温馨、团圆、美好等等。
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四、课后作业:
1、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春节习俗,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比较一下南北方春节习俗的异同(侗族、苗族)。
教师寄语
一切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可以生生不息,传承千古。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民俗是我们与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