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闻是什么?
考查三个方面的能力
1、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2、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
3、语言的概括与表达能力
考查形式
1、拟写一句话新闻
2、拟写新闻标题
3、补写导语
4、用一句话概括语段内容
5、提取关键词
6、下定义
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
是新闻的眼睛。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最简短的文字。要求高度概括。往往不需要时间,地点,因为标题下有具体内容,只要求两个必备因素:
人(或单位、事物)、事件。
用语简洁、准确、醒目。有时可用一些修辞。
西方一位著名报纸编辑认为,标题起码要做到:
1、讲述新闻的概要。2、吸引读者的注意。
3、把新闻卖出去。 4、题文一致。
标题特点:简洁、准确、醒目
拟法: 何人(物)做何事(一般是主谓句)
看一看
1.歌手尹相杰涉毒被刑拘
2.农户传统婚礼引3万村民围观
3.男子托举20分钟救下被困儿童
4、上海发生踩踏事故致35人遇难
5.亚航载162人客机失联 23人预订该航班机票但未登机
例1:为下列内容加个标题,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答案:汪松教授 荣获爱丁堡科学奖
例2: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十五字以内。
浩然高科技大厦今天在上海交大汇区落成。它是由台湾大陆工程公司原董事长、世界著名建筑业企业家殷志浩先生生前捐1000万美元建造的。殷先生是交大第36届校友。他的后辈也捐资200万美元。浩然高科技大厦,高106米,24层,为全国最高的科技大厦。大厦将与校园网联接,成为交大电子通讯、光纤等尖端学科的科研基地。
答案:全国最高的科技大厦在上海落成。
拟写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是用一句话来报道一条新闻,它是一则完整的新闻,只是用一句话来表达。
拟一句话新闻,要把握语段语意,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所谓关键信息,主要是指读者最关心、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提炼时,要根据是否是读者最需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是目前最需要宣传的标准来考虑。
一句话新闻答案要点
1、主体事件名称(what)
2、(必要的)时间(when)、地点(where)
3、主体事件目前的状态、结果、趋势(即人们最关心的新闻点)
1、用一句话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基本信息。(不超过20个字,不含标点)
莫斯科时间4时30日11时59分(北京时间4月30日15时59分),经过两天太空飞行后,载有人类第一位太空旅客美国人蒂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联盟TM——32”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到达目的地后,蒂托感慨地说:“我爱太空!”今年2月,蒂托与俄航空航天局签订了赴国际空间站旅游的合同,并为此支付了两千万美元。
答案:4月30日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抵达国际空间站。
2、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一句话的标题新闻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透露,从今年第四季度起,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今后在学校任教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通过严格掌握教师标准,招聘优秀人才从教,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调整出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要求。
答案:今年第四季度起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拟标题和拟一句话新闻的异同
相同点:筛选对象为陈述对象、事件;一般都使用主谓句。
不同点:标题语言更精炼,字数往往更少,可选用词、短语、句的形式,可使用比喻、对比、对偶等形式。
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导语虽短,新闻要素齐全。
导语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即五个w)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有何结局
例1:根据下列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新闻导语。
“耀华号”,7月31日从重庆港出发,本月3日6点50分在右行至牌县,船舵突然失控,船体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雾监督局迅速组织救援,但因水位只有1.7米,客船的吃水线是2.4米,再加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4次救援全部失败。船上243名旅客被困12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答案:3日晚,在牌县“耀华号”搁浅,有关部门援救4次失败后终于使二百多名乘客安全转移。
提取关键词
提取关键词,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步解法:
一是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不可不取。
二是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
三是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
1、从下列消息内容中,提取四个关键词语并填写在横线上。
2010年4月30日20点,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举行。开幕式上,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焰火晚会美妙绝伦,灿烂的烟花与绚丽的水景在黄浦江上交相辉映。法国总统萨科齐、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等20位外国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本届世博会开幕式堪称盛况空前。
关键词语:( )( )( )( )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对关键词的提取,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对中心的归纳、概括和提炼能力。
【答案】(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举行)(20位外国领导)
(出席)(盛况空前)
例2: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并概括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艺术”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余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的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案:古籍 修复 人才 不足
给语段中的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应避免的几个问题:
①不能用比喻; ② 不能用模糊性语言; ③ ④不能以偏概全; ⑤不能以类别、形式代替概念; ⑥压缩语段时要注意语序; ⑦不能循环论证; ⑧定语多时要注意语序; ⑨当与变换句式结合在一起时,先选好一个主干句,再去操作。
1、根据下段文字的内容给“沙尘暴”下定义。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答案】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2、根据下面一段话,对“对冲基金”下一定义
美国有很多投资基金。它们都要受到投资公司的监管,另外有一些资金,并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通常被称为私人资金。由于没有受到相关法规的严格限制,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及投资方式的余地比较大,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这些基金被称为“对冲基金”。
答案:对冲基金是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未受到相关法规的严格限制,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的私人资金。
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逃专项斗争中,采取“网上作战”等高科技手段和对在逃人员的分级督捕,自7月1日至8月1日,将211名在京作案后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据介绍,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的部署,北京市公安局自5月份开始对全市1990年以来的负案、批捕、扣留在逃犯罪嫌疑人和从监管等场所逃脱的犯罪嫌疑人和罪犯,进行了全面调查,将查出的1000余名在逃人员的情况全部输入计算机上网,并与公安部联网。
7月份北京公安采取“网上作战”分级督捕等措施缉拿逃犯211名。
(或:“网上作战”分级督捕,北京公安7月份缉捕逃犯211名。)
2.为下面一则新闻拟标题,字数不超过20字。
今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的议案。草案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烈士纪念活动。草案称,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日,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开展烈士纪念活动,既能充分体现“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突出国家褒扬烈士的主题,又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10月1日上午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等烈士纪念活动相衔接,因此草案将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
“我国”“拟”“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四点各1分
3.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塌方,威胁行车安全。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被浙江攻克了。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浙江攻克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难题
4.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2006年高考广东卷)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答案]书法 意象 体味 神髓
5. (201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参考答案】
(1)吸碳;(2)“略施魔法”;(3)光合作用。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