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08: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科书
书名:选必《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历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并理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史实,通过时间轴梳理史实;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角度、创设的情境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形成根据史实得出认识以及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对历史的理性认知。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过程、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的史实以及社会救济与优抚的重要措施,能够理解中国古代国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智慧,增强国家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户籍制度与基层管理组织
突破策略:通过划分时段,梳理史实;提供材料,以设问引导归纳特点和趋势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
突破策略:通过对重点的突破,梳理时间轴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教师:从明代玄武湖户籍黄册导入。
学生:思考历代王朝重视户籍制度的原因,引出本课。
4分钟
一、









【战国——秦汉时期】
设问1:回忆《纲要》上知识,思考为什么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必修教材同时期的相关知识回答,对较难回忆的知识点出示地图和教材文本等提示材料。
叙述秦汉户籍制度的相关史实。
学生:回忆前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设问2:阅读材料,思考国家为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核心材料,引导学生分层提取关键信息,归纳要点。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角度、文字材料,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维护社会稳定、保证赋税征收、巩固统治
【隋唐时期】
设问:阅读材料,思考隋初户籍管理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教师:出示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引出措施——“大索貌阅”,唐承隋制。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角度、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东晋——清代】
设问1:阅读教材第99页历史纵横和第1、2自然段,梳理从东晋至清代实行了哪些户籍制度。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教材史实。并对一些史实进行简单分析。
学生:根据教材按朝代归纳概括。
设问2:阅读教材第99页历史纵横和第1、2自然段,赋税制度变化表,分析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出问题,提示学生可以从比较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变化切入,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朝代的发展趋势来回答。
前者以分析东晋和宋代的共同点为例,再次说明实行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赋役征发服务;后者分析宋代至清代户籍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结合同时期赋税制度变化图,理解随着赋税向土地摊派,户籍作用逐渐削弱。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角度、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4分钟
8分钟
1分钟
二、











1.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
设问:阅读教材第100页第1自然段,概括秦汉时期基层组织的层级划分、管理人员及职责。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图示辅助,并总结。
学生:依据教材,归纳史实。
【唐代——明代】
设问:阅读教材第100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唐代和明代基层组织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
学生:依据教材,归纳史实。
2.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秦汉时期】
设问:依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并思考其设置的原因。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材料,引导分析并总结。
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回答问题。
【唐代——明代】
教师:按时间轴梳理史实。
【清代】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里甲制的内容及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材料,引导分析并总结:维护社会治安;户籍管理
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回答问题。
2分钟











【救灾备荒】
设问1:阅读教材第101页第二自然段,梳理历代政府救灾备荒的史实。
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解释总结。
学生:依据教材,归纳史实。
设问2:依据设问1的史实,结合材料,分析历代政府救灾备荒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解释总结。
特点:重要、历代重视;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起到辅助作用,对政府救济予以补充;具有广泛性。
作用:提供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存;保证正常生产生活进行;稳定社会,有利于维护统治。
学生:概括材料,回答问题。
【优抚弱势群体】
设问1:阅读教材第102页第一自然段、学思之窗,结合材料,说说古代优抚政策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提供角度(从对象主要是什么群体、采取的优抚方式和内容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解释总结。
优抚政策历史悠久,历来有这种传统;历代政府重视。
群体:贫穷人士、笃疾,有残疾、鳏寡孤独这些弱势群体。
方式:设置专门机构,至宋朝时,机构种类更多,规模也更大;用法律形式规范;赏赐;方式多样。
内容:物质嘉奖、精神嘉奖;收容、安置、救助;赋税减免和刑罚宽免。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归纳概括。
设问2:阅读教材第102页第二自然段,结合材料,思考从宋代开始至明清时期社会救济出现了什么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提供角度(从社会救济的主体、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角度切入),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总结。
社会救济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慈善机构出现并发展;宗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资助族中贫困者,保障族内成员的生活;救济手段多样、覆盖范围广泛;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归纳概括。
5分钟
四、总结
设问:回顾本课所学,总结核心结论并指出本课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总结核心结论并建立知识联系。
教师总结。
学生:总结本课,依据所学,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