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努力,认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
2.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主要过程,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3.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意义,感悟那个时代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 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
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
成为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1957年)
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
5.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4)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取得重要成果。
(5)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6)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二、“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过程:
1966年春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被粉碎。
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后遭到反对,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3.认识: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总体认识: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2.主要成就
(1)工业: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6)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7)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
(8)外交:20世纪70年代,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多;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3.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英雄模范人物。
(2)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4.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环节二:问题探究
探究: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材料一 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文选》第2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答案提示: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拓者、领导者。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错误。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环节三:本课小结
有三点认识需要同学们注意: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
3.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环节四:课堂反馈
1.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答案:D
2.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答案:B
3.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答案:C
环节五:布置课后作业
1.概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经济建设成就及意义。
2.查找资料,进一步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