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08: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史料分析,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认识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3. 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进程及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信心。
4. 了解“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次讨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3.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决议》指出,32年来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决议》还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指出,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决议》的通过,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4.民主法制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0 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 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环节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材料: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答案提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开始积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开始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全会推动我国开始了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3.总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探究二:1.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实质是什么?
2.邓小平敢于断然拒绝英方主张的“底气”是什么?
材料: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邓小平表明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维护中国主权与统一的坚定立场……驳回了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要求,使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朝着1997年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方向稳步发展。
——摘编自《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交锋》
答案提示:
实质:继续保持在香港的统治。
底气: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
环节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还要重点掌握和认识:
1.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改革在农村、城市取得突破,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3.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环节四:课堂反馈
1.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本题答案是B。
2. 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多名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
A.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B.肯定美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C.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欣赏
本题答案是A。
3. 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D.改善了中美、中日关系
本题答案是A。
4.依据下列材料,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材料: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答案提示:
对外开放思想: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经济。
环节五:布置课后作业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搜集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一国两制”的由来、发展及实践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