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史实,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2.进一步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理论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
内容: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确立: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18 年3 月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的关系也在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环节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答案提示:
邓小平理论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强调“走自己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提出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式和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探索,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探究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则材料的理解。
材料: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答案提示: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都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但所有挽救危局的努力,都没有真正使国家和人民得到解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环节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还要重点掌握和认识:
1.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走向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领下,国民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3.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
环节四:课堂反馈
1.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本题答案是B。
2.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D.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本题答案是A。
环节五: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2.开展社会调查,围绕收入水平、衣食住行、医疗保障、文化教育、通信手段等主题,对改革开放后身边的家庭和社区变化进行多方面了解,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