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260012217400中外历史纲要(上)
活动课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活动课的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及活动拓展。
2. 通过观察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疆域图,回顾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巩固的,进一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
3. 通过了解几位历史代表人物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进一步理解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关系。
4.初步掌握小组活动探究的主要步骤、研究主题与活动方案的设计。
二、教学过程
一.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以“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为主题,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和班级展示等方式,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感悟。
1.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一个人树立治国的志向,首先要从修身齐家做起,这成为历代有志之士的追求。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讲修身与治国的关系。经历了近代列强侵略、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伤痛,家国情怀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3.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习中外历史,每个爱国学子都要把增长知识、学好本领与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
二.活动目标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的梳理、总结,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构建起系统的时空观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释,进一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形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增强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学习,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培养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和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对疆域变化的学习,认识中国版图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开拓进取和巩固发展的结果,各民族共同对边疆治理和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化国家主权意识、海洋意识和国防意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活动过程
步骤一:同学们先以个人自学的方式,回顾和梳理中国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是什么。
步骤二: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确定本组的研究内容。
分组注意事项:
1.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为4—6人。
2.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研究活动。
小组研究主题建议:
研究主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
以时序为线索,分别从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梳理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巩固的。通过搜集中国历代疆域图,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地区进行历史考察,比较、分析、运用地图中的信息,从历史角度认识这些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进而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进过程。
接下来,和老师一起通过观察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疆域图,来回顾一下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巩固的。
我们先来看秦朝和西汉疆域图。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观察“秦朝形势图”,我们可以看到: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观察“西汉疆域图”,可以看到: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观察这幅“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
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唐朝军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北部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回鹘汗国最终瓦解,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唐玄宗时期,封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再来看这两幅地图:宋朝,历史上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曾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我们再来看元朝形势图: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加强管理。
元朝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资料
清朝疆域图(1820年)
资料
清朝疆域图(1820年)
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从这幅清朝疆域图中可以看到: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以上我们主要梳理了古代中国主要朝代的疆域及边疆治理的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进一步探究中国近代和现代时期疆域的变化,进而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进过程。
研究主题二:家国情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梳理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尽可能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编制成思维导图。同时,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搜集、整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个代表性家族的历史资料。
例如:汉代班超一家数代对国家作出了贡献。近代以来,著名政治家和学者梁启超,不仅本人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九个子女都成为有用之才。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抗日战争中,回族青年马本斋和他母亲英勇抗日的事迹,传颂至今。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体现家国情怀的典范。正如方志敏被捕入狱后写下的“假使能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这一条蚁命!”“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的名句,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
研究主题三:跨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研究。
加强历史与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联系,从历史的、民族的、地理的、社会的等多个角度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例如: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可以研究中国56个民族的人口分布与民族特色;结合政治学科知识,可以研究中国的民族政策等。
结合我们历史学科学习过的知识,同学们也可以研究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我们对华夏认同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逐渐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研究主题四:理解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关系,总结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一个人树立治国的志向,首先要从修身齐家做起,这成为历代有志之士的追求。经历了近代列强侵略、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伤痛,家国情怀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步骤三:
各组在明确研究主题和方向后,经过小组集体研讨,确定本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每个组员的具体分工,制订本组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路线图,确定本组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
步骤四:
各组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条件,可走访当地文物局、博物馆、宗祠等地,实地观察记录;也可深入当地高校相关院系或科研机构,寻求专业指导。在此基础上,结合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完成本组的研究报告。报告除文本外,还包括图片、视频及相关课件等。
步骤五:
各组完成研究报告后,在全班举行“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专题论坛,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介绍本组的研究过程及成果。每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成员现场提问、点评,共同研讨。最后,在各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形成全班的成果汇报材料。
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小组活动方案表”,供大家参考。
30480053975
同学们在进行研究活动前,要精心设计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的方案一般包括活动的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流程和活动预成果,以及活动时间、地点、小组成员、具体分工等,并初步论证研究活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在小组的研究过程中,要及时向老师汇报目前小组活动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四.活动拓展:
1.成果推广。将本班关于“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活动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宣传。例如:制作成果展板,举办年级或校级成果展示会,编辑论文集、利用网络媒体、社团活动等载体进行宣传推广。
2.家史探寻。通过访谈自己的祖辈、父辈,查阅家谱、地方志或其他相关资料,探寻自己家族的历史,选择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家族成员,以“我的家史——家国情怀”为题,撰写一篇历史习作, 在全班交流。
3.名言推介。搜集中国历史上关于家国情怀的名言名句,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赵一曼的“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钱学森的“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等,在全班交流。
最后,推荐一些阅读书目,供同学们参考:
1.《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黄兴涛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李大龙著 人民出版社
3.《何以中国》许宏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著 商务印书馆
5.《中华文明史》(一至四卷)袁行霈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6.《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