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08: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6160010718800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书的中心和主题是: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和拓展。
本课一共两个框体:“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两个框体之间是因果逻辑关系。两次工业革命中采用机器大生产的全新劳作方式或者生产方式——工厂制度诞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处于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中间一课。作为近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上承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下启现代新科技革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前一阶段通史的学习,对两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了解,但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对社会的意义则认识不深,缺乏深入性的思考和探究,缺乏理性思维的提升,。需要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难点:机器生产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分析探究法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幻灯片 2页
我们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幻灯片 3页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
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幻灯片 4页
师:上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化,它们都在进步但相对落后。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两次工业革命。

师: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先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者可视为前者的深入发展。
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从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班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纪初,汽车、火车先后问世。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便捷的动力,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幻灯片 5页
过渡: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有何历史作用?这一制度又是怎样向近代中国扩展的?
我们来逐一解答这些问题。
幻灯片 6页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师: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蒸汽机的改良改变了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人力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自然科学被自觉地应用于生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成套的机器设备被运用,大量工人被集中起来,形成工厂而非零碎的手工作坊,生产过程专业化。因此,过程总结如下:
(1)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2)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批产业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随即形成。
下图是教材第24页的图片——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这是1880年英国沙德韦尔的一个纺织工厂车间。这个车间里有近1000台机
器,用于编织亚麻绳。此图中通过皮带和轴驱动器从远处的蒸汽发动机向织机传递动力的过程清晰可见。
幻灯片 7页
师: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工厂制度是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近代工厂制度建立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一举改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资本家从市场上招募大批劳动者进入工厂,他们出卖自身劳动力,成为资本的雇佣劳动者、资本的奴役工具。
师:我们来阅读下面这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工厂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工人 ,……为确保工厂机器的正常运转 、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利润的最大增长,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具体地说就是制定规章制度 ,实行强制性劳动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 ,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宋严萍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
幻灯片 8页
生: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厂房要有一定规模,工人实行倒班制。
(2)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对工人进行管理。
(3)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部门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
(4)原料由工厂统一分发,合理调配。
(5)制定市场方案,开拓产品销售渠道。
幻灯片 9页
师:近代工厂制度建立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一举改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资本家从市场上招募大批劳动者进入工厂,他们出卖自身劳动力,成为资本的雇佣劳动者、资本的奴役工具。
师:那么,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工厂制度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幻灯片 10页
师: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人投身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我们来看左边这张照片: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性企业之一,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建,始建于1891年,1894年建成投产,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他的规模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
右边这张照片是咱们天津的永利碱厂。其前身是由“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于1914年在天津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和1917年依托久大精盐创办的“永利制碱公司”。他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先河。由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使中国生产的化工产品首次出口海外。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永利碱厂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在天津的近代史上,永利碱厂和南开大学、《大公报》同时被称为"天津三宝"。

幻灯片 11页
过渡:工业革命绝不仅仅是生产领域的变革,要全面综合地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整体转型的重要推力,是工业化社会、近代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第二个问题: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幻灯片 12页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师: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空间。我们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思考伦敦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迹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这里,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问题:根据材料三,概括伦敦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幻灯片 13页
生:这段材料用了恩格斯的经典表述,细致描述了工业革命后伦敦的变化,代表了工业革命中当事人的深刻的反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伦敦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数量从1700年的约70万增加到工业革命中的25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
因此,伦敦发生的变化变化:城市面积的扩大,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
说明的问题: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造就了一批伦敦这样的大城市。
幻灯片 14页
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变成城市的过程,城市对农村影响不断扩大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数量会越来越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这是城市化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幻灯片 15页
师: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原因有哪些?我们来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材料四 “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 , 这些工人 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 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城市愈大,搬到里面的就愈有利……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问题:阅读材料四,指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原因。
幻灯片 16页
生:工人集中生产、生活的需要推动了村镇的形成与发展;村镇的发展使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转移,决定了大工业城市的惊人成长。
幻灯片 17页
2.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师: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公众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为此,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下面我们来看英国曼彻斯特城市的变化发展可视域分布图,分析与1801年相比,在1850年的曼彻斯特城市功能布局上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这对曼彻斯特人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幻灯片 18页
师:大家应该不难发现,1850年的曼彻斯特出现了“谷物交易所”、“安黛尔商场”、“皇家交易所”,尤其要注意出现了四个火车站。这些,都与当时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曼彻斯特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重要的变化。
我们说,工业革命推动着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尤其,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这些都推动欧美国家逐渐形成水陆交通运输网,促进了城市间,国际间的人口流动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幻灯片 19页
3.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师: 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从农业时代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开阔了眼界。
幻灯片 20页
师:下面我们一起阅读《共产党宣言》中非常经典的一段,这一段论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在各个方面现表出来,最根本的在于生产力的爆炸性发展。阅读之后,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五: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问题: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幻灯片 21页
师: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思想文化的交流、政治面貌的改变、世界格局的变化等。一句话,资产阶级通过工业革命“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生: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从生产力角度去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包括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提炼概括材料中与生产力三要素有关的信息。
答案提示:蒸汽动力的使用,工厂制度的推广,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劳动力的大量增加,都使得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幻灯片 22页
4.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
师: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后,人们必须遵守时间,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其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前所未有地重视时间,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图片是英国著名的“大本钟”。钟楼坐落在泰晤士河畔,是伦敦的标志之一,于1859年建成,高97.5米,是世界第三高钟楼。外墙上有四面巨大的钟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英国议会开会期间,钟面会发出光芒。大本钟直径7米,重13.5吨,为英国最大的钟。2012年,英国政府宣布为庆祝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将大本钟所在的钟楼正式改名为伊丽莎白塔。
幻灯片 23页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师: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原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英国政府以立法确定教育的合法性,加大教育经费支持,促进教育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80%。
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幻灯片 24页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师: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比较著名的有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过一系列的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提高,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了一定保障。
幻灯片 25页
师:我们来看下面这段材料:
材料六 英国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如下描述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狄更斯著,罗稷南译《双城记》
问题:你如何理解英国作家狄更斯认为工业革命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
幻灯片 26页
生:最好的时候:促进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时间观念不断加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等等。 最坏的时候: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
幻灯片 27页
除了刚才我们所讲的之外,工业革命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同学们可以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
幻灯片 28页
本课总结--思维导图
下面,我们本课的思维导图,进行巩固与复习。
幻灯片 29页
本课我们学习了“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生活方式的变化”两个部分。它们之间是因果逻辑关系。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速度,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幻灯片 30页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题来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
幻灯片 31页
反馈与评价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
C.分工的细化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
D.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率提高
这道题选择D。材料中“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说明本质上是“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率提高”
幻灯片 32页
课后作业
本节课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如下题目:
幻灯片 33页
材料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的理由。
幻灯片 34页
生: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它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教学反思:
本课以工业革命为线索,着重介绍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生产生活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之初想要突破常规,但是课本内容已经非常详实,课本在介绍西方的同时及时介绍中国,因此上课的时候很注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注意中国生产生活的变化,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书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英国通史》2006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