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08: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2教材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意义。本节课在本教材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加深学生的唯物史观认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单元展示的内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劳作方式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强调生产力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课从内容上看,包括了“新技术”的领域,中外取得的阶段成果以及劳作方式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从新课标的要求上看,对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义具有较高的要求,也是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本模块针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的基础,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评价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知识储备不够,还不能很好的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科技革命给整个人类生活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恰当补充历史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概述二战以来新科技革命所涉及的领域和重大成果,认识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意义。
教学重点: 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四、课型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分析探究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市新华中学的奚利君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导入:展示教材第29页图片——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时的场景。
2020年6月23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提前半年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服务已经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给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设计意图:从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原因
材料一
爱因斯坦 普朗克
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外历史纲要(下)》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哪些?
教师讲解,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相对论以其开拓创新精神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学说。量子论把人们的认识由宏观世界扩展到微观世界,对经典物理学是一次根本性重大突破。此外,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有相对论、量子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
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
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烧火箭,是用于空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分析,二战中大量新技术武器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加强了各国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二战中的军事需求客观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材料三:二战后,美苏展开军备竞赛,大力发展科技……美国和西方在电子、新材料及其加工业等方面之所以能够领先于苏联,从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苏军备竞赛给逼出来的。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分析,二战后美苏冷战客观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我们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 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驱动武器研发,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 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客观上推动了双方的科技进步。
4.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对科技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领域与成就
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
(1)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启
展示教材第29页图片——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1946年,为了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万个电子管,重30多吨,占地170平方米。它的问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称它为“信息时代的蒸汽机”。
自第一代计算机诞生。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教师提示: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为了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两个领域。同学们在归纳时要注意这一分化。
(2)互联网实现商业化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归纳互联网发展的历程。
网络技术发展历程
诞生
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
发展
后来,计算机网络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普及
计算机网络技术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都是影响世界的一时风云人物,比如邓小平,奥巴马,以及希特勒等等,
但2006年,时代周刊评选全球网民为当年的风云人物,只有一个词:you,封面上显示的是一个白色的键盘和一个电脑显示器的镜面。颁奖词写到:在这里,世界各地的人聚在了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无偿地相互帮助。不仅改变了世界,还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是继电报、电话、电脑之后的一个伟大发明。互联网的诞生,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
《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世纪风云人物 1982年 2006年
爱因斯坦 个人计算机 “你”
(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领域与发明、意义与影响。
师:通过阅读教材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术
定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领域与发明:自从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人工智能已经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
意义与影响: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鼓励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创新,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纷纷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展示教材第30页图片:无人车间
解读:无人车间又叫自动化车间,是指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有机器人而无需配备工人的车间。
无人车间的出现降低了生产对人力的依赖,部分劳动者能从比较危险、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在无人车间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有哪些表现?
解题关键: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渗透到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原子能、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中,对经济生活起着引领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是先导技术,它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智能制造迅猛发展,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
材料四 上海通用金桥工厂车间内实现了100%焊接自动化,这里有机器人300多台。……这里是号称中国最先进的制造业工厂、中国智造的典范。偌大的车间内,真正领工资的工人只有10多位。他们管理着386台机器人,每天与机器人合作生产80台凯迪拉克。
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亮相纪录片《大国重器》。无论是订单处理能力,还是自动化设备的综合匹配能力,“亚洲一号”无人仓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 《国内十大无人工厂,个个都不简单!》
问题:与工业革命后相比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组织方式有何发展趋势?
教师引导分析:工业革命后,工厂成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工厂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新生力量。
教学设计意图:结合上海通用金桥工厂、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的实例说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2. 航天技术
结合教材两幅图片讲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展示教材第30页图片 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解读:斯普特尼克1号,是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的航天时代。这颗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由卫星号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主要用于获取高层大气密度、无线电电离层传输等方面的测量数据。斯普特尼克1号在太空中共运行了92天,绕地球大约1400圈,于1958年初再入大气层烧毁。
由于这时正值冷战,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震撼了整个西方,同时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二十多年的太空竞赛。
自从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的
天体的航天技术迅猛发展。
许多国家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
家已经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展示教材第30页图片: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走。
解读: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玉兔二号完成与嫦娥四号着陆器的分离,驶抵月球表面,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类航天器的第一行“脚印”。
玉兔二号巡视器上安装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以及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等仪器。
玉兔二号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中国进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航天技术意义: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海洋技术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归纳世界和中国海洋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家
成就
美国(最先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
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展示教材第31页图片:正在执行科考任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解读:2012年,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七千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潜深度。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
4.原子能技术
材料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墨西哥沙漠地带的一声爆炸标志了人类对原子动力的利用。将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的。今天,原子动力已用于其他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方面,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原子能可以为新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可以服务于很多生产领域,为它们提供新能源; 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与诊断治疗,造福人类健康。另一方面,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核武器扩散、核泄漏等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教学设计意图 结合材料分析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锻炼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5.生物技术与新材料技术
结合教材历史纵横材料介绍现代科技进步中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价值。
材料六 20世纪初,人们已经初步掌握多种为医疗服务的生物技术,包括某些疫苗和血清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微生物学、基因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等生物学的分支突飞猛进,一个个“生命之谜”被科学家从分子水平予以解释。
——历史纵横
解读:这段材料介绍了现代科技进步中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价值。
展示教材第31页图片:2001年,一个参观者在纽约市博物馆内观看人类基因组数字显示图。
解读: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人类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gan)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项计划。2001年,由六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2003年,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就,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优势:新材料不断更新,表现出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点。表现: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以上是二战后科技革命在各领域的成果。
那么,现代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生产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呢?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
2.现代科技进步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3.人类文化生活也出现新的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迅猛发展,拓宽交流渠道,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4.人类视野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扩大认知视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5.但是,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将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或将被取代。又比如,有望在医疗、农业、食品安全等领域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生物技术可能被恐怖分子或某些极端的国际势力所恶用。
教学设计意图 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思维水平,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材料七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的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6日)
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明确指出了产业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特别强调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巨大贡献。信息技术在推动生产变革、开拓人类生活空间、拓展国家治理领域以及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产生深刻影响。此外,互联网在加强世界各地交流与联系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最后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课进行小结
八、板书设计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原因
(二)领域与成就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九、课后作业
1.据报道,机器人在2013年4月四川芦山地震灾后的排查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4台飞行机器人共排查了6个乡镇,获取了近50平方千米震区的空中信息,排查了高层危楼50余栋,大大提高了国家救援队灾后排查救援的工作效率。
结合材料,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救灾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灾后排查与组织救援过程中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探测速度与覆盖面,以获得抢救最佳时机,科学分析数据,协助人作出重要决策,等等。
2.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联系现实,说明“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涉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量史实,结合丰富的史料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解读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是一个难点,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一、习题
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B.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D.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革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当今社会基本事实来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并没有强调人们日常生活对网络的过分依赖.
B.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C.材料反映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通信和交通,我们的文化和娱乐生活我们的购物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D.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全球化和同步发展.
故选C.
有学者指出: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逐信息而不返”,面对爆炸的信息,人们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此材料反映
A.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B. 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网络
C. 网络世界对青少年有巨大诱感
D. 警惕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效应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逐信息而不返”“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
解答
从材料中的“逐信息而不返”“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可以看出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效应,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故D正确。
材料未体现信息技术影响深远,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人们离不开网络,且离不开这种说法错误,故B错误;材料的对象是所有人,不仅仅是青少年,故C错误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