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08:5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77290012407900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2教材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第二个子目“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这两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第一个子目从宏观层面概述古代商业贸易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起源、发展及贸易路线的扩展,梳理古代商贸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个子目从微观层面展现古代商贸的发展,说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二、学情分析
本模块针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的基础,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学生在高一已学过《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课程,对古代商业贸易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这就为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对于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等与经济学、金融学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恰当补充历史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了解古代中国、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地中海等区域的商业贸易活动及特点,培养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素养。掌握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理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与商业贸易发展的关系,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教学难点: 了解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等。
四、课型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分析探究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市新华中学的奚利君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中的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导入:展示教材第35页的《清明上河图》,进行简要介绍。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全图大致分为东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该图是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意图:利用《清明上河图》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北宋商业的繁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商业贸易的本质是一种交换,而交换的起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一)世界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第二段,完成以下表格,梳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等国家和区域的商业贸易活动发展情况。
地区、国家名称
商业发展表现
古埃及
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 交换产品的场景。那时的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古希腊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
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教师结合图片资料进行讲解。
(1)古埃及
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船队从蓬特经由红海返航的情景
这幅图反映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埃及与蓬特的贸易活动。古代埃及的商业活动往往与征服和掠夺结合在一起,商业主要由国家和神庙经营控制,通过商业往来沟通了与外部的联系,丰富了自己的经济生活,从而为创造辉煌的古代文明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古希腊各个城邦靠近海洋,良港众多,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形成的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海外贸易活跃。
(3)古罗马:罗马的对贸易非常发达,尤其是在征服地中海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以后,四通八达的交通和政府的鼓励扶持,给工商业造就了相当自由的空间。
(4)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5)阿拉伯: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这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商路地图,从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6)古代两河流域
材料一 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汉莫拉比法
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亚述崛起后,商人们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巴比伦城内聚集了来自亚非各地的商人。
——历史纵横
这段材料叙述了古巴比伦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的状况。
(二)中国古代国内贸易的发展
1.商业政策的变化
(1)在古代中国,商人群体出现于商朝,商品交换的场所称为“市”。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官府和贵族控制着商业。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商人贩卖的商品以奢侈品为主,商业政策为“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这是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西周的王室和各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并且设工官管理。
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以及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周王室衰微,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
(2)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甚至危及政权的问题。战国时期商鞅首先提倡“重农抑商”,这一政策自战国开始一直影响到后续的中国古代社会。
2.商业条件的发展
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交流。
3.唐宋之际坊市结构的突破
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出现了新的变化。宋朝以前,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而且市的交易有专人监管;宋朝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的时间限制逐渐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结合材料分析隋唐到两宋时期市的变化。
材料二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北宋汴京城示意图
问题:对比唐朝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地图,分析北宋的市在空间分布上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市”发展的作用。
教师引导分析,观察地图可以看出唐朝长安城设置专门的区域作为西市和东市,市和坊有明确的界限。而北宋商业繁华区遍布在城中,市打破了空间限制,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唐宋时期“市”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可见,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隋唐到两宋时期“市”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4.商品种类数量的逐渐增多,形成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
商周时期,商品的种类主要以奢侈品为主,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
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甚至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商帮兴盛。徽商、晋商实力最为雄厚。
展示图片:协同庆票号和安徽歙(she)县棠樾(yue)乐善好施坊
协同庆票号是晋商创办的。晋商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地域性商帮之一,主要经营盐业和
票号,其中票号最为出名。协同庆票号,创立于1856年,由榆次王姓和平遥米姓共同投资开设,有分号33处,遍布多个地区的商埠码头。在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指导下,该票号用了短短数年便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票号之一,前后经营五十余年。
安徽歙县棠樾(yue)乐善好施坊是该县的牌坊群中的一座,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徽商俗称“徽帮”,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民间有“无徽不成镇”的俗语。
总结:中国古代的商帮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兴起了一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
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的,一种既亲密又有松散,而且是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商帮的经商领域涉及茶叶、丝绸、木材、粮食、典当等,范围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连年征战,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衰败,商帮也逐渐衰落。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1.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通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汉
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陆上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把中国生产的丝绸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材料三 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治拓展当然也会增加贸易规模,并进一步密切贸易、战争和外交联系起来的关系。西汉通过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汉朝为了扩大在近邻的影响,……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吸引着近邻纷纷派出使者和商队向长安奉献礼品,以期得到丰厚的赏赐。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的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1.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在军事胜利基础上,设专门机构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保障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畅通无阻。
3.西汉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以及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兴起 。
可见,商业贸易与国力的强盛密不可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实现了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日渐发达,国力强盛,才有能力对外开辟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意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汉代的开通与当时强盛的国力、中央集权制度、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2.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
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了丝绸之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3.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为了更好的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监管,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政府在东南沿海一带海港设
立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4.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朝贡:古代中国统治者创造的一套中外关系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核心内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中国再给来贡诸国以相应的封赏,包括物品和名誉称号。
朝贡制度在先秦时期已经具备雏形。秦汉以后,朝贡制度进一步发展。宋朝的时候,各国贡品,主要是土特产品。明清时期,朝贡制度逐渐衰落。
目的: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5.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贸易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四)商业贸易发展的作用
材料四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中亚的马匹和药材,西亚和东南亚的香料等,通过陆、海丝路流通于欧亚世界。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向西传播,西亚的冶铁、历法、医药和希腊的艺术风格东传中国。西亚的小麦、中亚的蔬菜瓜果、南亚的棉花、东南亚的水稻经陆路传入中国;美洲的玉米、甘薯和烟草经海路传入中国。
——许亮:《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一部人类共同体的演进史 》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分析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流通于欧亚世界,其它地区的马匹、药材、香料、冶铁、历法、艺术风格、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商业贸易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有利于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得出结论: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学设计意图:结合材料分析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展示教材第37页图片:《群神宴》
这是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创作于1509年的油画《群神宴》,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明朝的青花瓷。
欧洲人最初通过中东商人的陆路贸易得到中国瓷器。到达欧洲的瓷器,让看到它的人们惊叹不已。他们相信阿拉伯人的说法:这种器物可以清除所盛食物或饮料的毒素,瓷杯中一旦投入毒药便会开裂碎掉。
于是青花瓷在欧洲被看作神祗(zhi)和圣器,接受众人膜拜的目光。随着茶叶的传入,饮茶习惯在欧洲大地上传播并兴盛起来,随之而来的当然是中国茶具也开始大放异彩。
归纳总结商业贸易发展的作用: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中国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通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玻璃等。
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洲、非洲、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过渡:以上是从宏观层面概述古代商业贸易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起源与发展。接下来从微观层面展现古代商贸的发展,我们来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货币作为商业交换的工具,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而信贷则是实现货币财富增值的途径。在信贷活动中人们通过签订商业契约的方法为市场交易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中国古代的货币
(1)货币开始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早期商品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规模的扩大,货币开始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2)商朝已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同时出现金属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3)秦朝建立后,将六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
以重量作为货币的单位、以“圆形方孔”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世界古代的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西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材料五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上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
——学思之窗
问题:上述材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思路引领:结合课文内容阅读这段材料,从货币的铸造国、货币出土的地方、出土的数量等因素思考。
教师引导分析,说明当时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才让这些流通货币不远千里,出现在了东方大地上。
答案提示:从这段材料可以推测,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商贸往来频繁。
教学设计意图 结合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分析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锻炼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货币出现的意义
货币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它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二)信贷
如何实现货币的财富增值,其途径是信贷。什么是信贷?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下面我们来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信贷的发展历程。
世界古代信贷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38页第2段,完成表格,梳理世界古代信贷的发展历程。
时间
地域
概况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
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埃及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
出现汇票的雏形
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
贷业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
公元前5—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加之一场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促
成货币兑换业与高利贷业务迅速发展,迅速扩张的金融信贷业为希腊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使希腊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也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奠定了物质基础。
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
现了汇票的雏形。
2.中国古代的信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最后一段,完成表格,梳理中国古代信贷的发展历程。
时期
概况
西周
《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春秋时期
实物信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唐朝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宋代
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以后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
除了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教师对飞钱、交子、庄票等专业名词进行讲解。
飞钱:始于唐宪宗元和初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券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二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谋利。这种汇兑方式一方面减低了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交子: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交子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
展示教材第39页图片:庄票。
庄票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信用凭证,由民间的商户、当铺、地方商会等机构发行,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个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
庄票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从客观上看,促进了局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契约
在信贷活动中人们通过签订商业契约的方法为市场交易安全提供保障。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契约的概念。
契约:泛指发生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契约的产生,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经济生活以及各种人际交往中,由于彼此需要,在平等的条件下,经常发生对双方都有利的各种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后来发展成各种交换协议,用条文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行为后果,达成文字约定即契约。
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
世界古代的商业契约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2)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中国古代的商业契约
(1)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2)秦汉时期,契约得到初步发展。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3)唐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教师归纳总结,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最后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课进行小结
古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与社会活动都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中,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隋唐时期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金融机构与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随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金融领域中的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八、板书设计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发展
2.世界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3.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九、课后作业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商帮,任选其中之一,查找资料,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线索复杂,课堂容量大,如何更好地整合这些资源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古埃及、古希腊、阿拉伯世界商业贸易发展的史料接触少,只能以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作为突破口。本课的难点涉及许多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结合材料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十一、习题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司马迁把这些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而不是自己享用的商人,称之为“素封”。“素封”出现的影响是
A.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B.“工商食官”受到冲击
C.农耕经济的衰退
D.社会结构的变动
解析:根据材料“把这些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而不是自己享用的商人,称之为‘素封”可知,这种专业生产交换商品的商人的出现,冲击了中国古代由政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工商食官”制度,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中“衰退”表述错误:D项不是其影响,与材料无关。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从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设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材料主要说明
A.阿拉伯商人推动了东西方商品贸易往来
B.阿拉伯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C.阿拉伯自然环境使之农业发展缓慢
D.阿拉伯只是起到二传手的作用,没有创新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商人在推动中西方贸易往来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桥梁,故A项正确;阿拉伯并不是世界贸易的中心,故B项错误;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绝对化。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佛兰科潘认为:“文化交流的活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而进行的…商业活动为信仰的扩散敲开了大门”。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郑和下西洋
B. 丝绸之路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百家争鸣
解析
据题干“文化交流的活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而进行的…商业活动为信仰的扩散敲开了大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运到欧洲。古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B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成,不以经商为目的,A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伴随商业活动而进行,C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不涉及商业活动,D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