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水陆交通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水陆交通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08: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38860012268200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材分析】
第一子目主要介绍了道路建设和运河开通,从时间上来说是交通中最早的。而由于海上航行的困难,海上航行尤其是远洋航行相对要晚一些。所以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放在了第二子目。考虑到工业革命对铁路、轮船、汽车等的重大作用,所以单列一个子目“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以上三个子目的主要时段是20世纪前,少量涉及到20世纪后(比如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它们合起来,将20世纪之前交通的变化做了一个概要性的交代。第四个子目“交通与社会变迁”,则是在前三个子目的基础上,讨论交通发展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交通的意义,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切身的体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同学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京杭大运河、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内容,已经有相关知识基础,容易理解。另外,高二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思维,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史料探究、联系对比等,有了一定的学科素养,这是这节课学习的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1.按照主题分类分出水陆交通和海洋交通两大主题;然后按照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梳理中外古今的交通变迁,引导学生体会交通变迁的大趋势及交通发挥的重要作用。
2.通过史料分析,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利用不同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和论述。
3.分析水陆交通在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难点: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案:
导入新课
运输物品最初依靠人力或畜力。后来,人们在拖拉物体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把重物放在木制架子上,发明了撬作为运输工具。紧随而来的是轮车的发明。轮子的创造,让人类的运输方式实现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轮车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古代的陆路交通
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古代道路产生的条件有)
1. 条件:
(1)人类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2)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3)轮车的发明对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结】古代的道路发展,按照不同的运输工具可以分为步行道路、驼运道路、马车道路三个阶段。
2. 古罗马的陆路交通
罗马帝国的道路连接罗马与各行省,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首都罗马通过道路和今天的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连成整体,并把这些区域分成13个省,有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7.8万千米。
3.古代中国的陆路交通
(1)秦朝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由咸阳修建向北延伸的直道,全程约700千米,仅用了两年半时间修通,可称奇迹。秦朝还在西南山区修建了“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等地区修筑了“新道”。这些不同等级、各有特征的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道路网。秦朝还统一了车辙的宽度,使车辆制造和道路建设有了法度。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材料一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秦朝驰道的修建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材料介绍了秦朝驰道的范围、规格以及建设的细节。
特点:延伸全国,具有严格的建设规范和质量要求。
(2) 汉朝贯通的丝绸之路连接亚洲和北非
(3) 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主要新建的道路有:关内道、河南道、江
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道等等。唐朝的城市道路建设也很突出,不但为中国以后的城市道路建设树立了榜样,而且影响远及日本。
(4) 元朝构成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与陆路建设并行的是运河开凿。接下来我们来学习:
水 路 交 通
1. 中国古代的水路交通
(1) 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2) 秦始皇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 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与北方
(4) 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2. 近代西方的水路交通
(1) 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运河之一
米迪运河1681年开通,位于法国南部,从图卢兹城附近流入地中海附近的拓湖,全长241千米,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被誉为17世纪最伟大的工程之一,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且目前仍通航的运河之一。
(2)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
位于荷兰首都的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由四条主要运河构成,即绅士运河、王子运河、皇帝运河和新厄尔运河。该系统始建于17世纪荷兰的“黄金时代”,围绕城市形成了同心形运河带。2010年该运河系统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为阿姆斯特丹市赢得了“北方威尼斯”的美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是荷兰“黄金时代”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总结】因此,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曾不断探索海洋。在石器时代已经懂得“木浮于水上”的道理,并开始制作独木舟,不仅在江河湖泊和沿海航行,而且借助海洋自然动能在海上飘航到较远距离。但这一时期的海上航行基本上是被动的和盲目的。
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
中国夏商周时期,随着木板船和风帆的产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航行开始,中国与东亚其他地区的海上交往见诸史籍。
春秋时期,木板船进一步发展,定向与导航技术初具雏形,为海上航行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徐福为代表的秦人大规模东渡日本,是中日海上交往史的奠基性事件,也是中国古代远洋航运的光辉序幕。
1. 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 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
材料二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
——【宋】吴自牧《梦粱录》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宋代海船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海船体势庞硕,载重量大,有载五六百人的,有载二三百人的,也有载百余人的,海船大小不等。
特点:宋代海船体势庞硕,载重量大。
除此之外,海船船体坚固,结构精良,航器先进,设计齐备;宋元采取罗盘针定位作为主要航路指南手段,是航海技术的的重大进步之一,在世界航运史上也是划时代的大事;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基于造船业的进步和航海技术的突破,宋元的远洋活动范围空前扩大,舟船
所及几乎达到了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全部海岸,元朝大航海家汪大渊曾介绍,当时中国远洋船队已经与120个亚非国家建立了海上贸易关系。
从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空前
郑和率领的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古代世界对海洋的探索
1 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 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 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 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总结】可以说,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已经有广泛的区域海上探索,只不过这种探索还是局部的。
(三) 新航路的开辟
其他航路的开辟
【总结】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四)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1. 168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重要航线,全长190余千米,苏伊士运河极大地推动了埃及和西南亚、东北非、南欧等地区的贸易往来,使得亚欧之间往来船只可以直接通行,不必绕道非洲的好望角。
2. 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横穿巴拿马地峡,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82千米,被誉为当今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总结】因此,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洲际运河的开凿,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
四、工业革命与交通运输的发展
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条件有)
1. 条件
(1)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汽船、蒸汽机车相继发明
(2) (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近代西方的铁路建设
(1)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的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
(2)近代世界铁路修建的意义
① 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② 带动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大发展。
【过渡】在欧美国家掀起铁路建设高潮、全国性铁路网逐步形成之际,受它们影响的亚洲、澳洲、中南美洲和非洲少数国家,也开始修建铁路,中国也不例外。
3. 近代中国的铁路修建
(1)唐胥铁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2)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詹天佑12岁考入清政府的官费留学生,赴美留学。17岁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和铁路专修科,1881年学成归国,1888年进入中国铁路公司工作。京张铁路的路线是詹天佑从亲自勘定的三条中选定的。在建设过程中,詹天佑突破种种困难,提前完工。为了纪念他,1919年,詹天佑逝世时,在青龙湖火车站为其树立全身的铜像。
京张铁路最困难的一段是南口至八达岭一带的关沟段。这里不但地势险峻,坡度也很大。为了穿越燕山山脉军都山的陡山大沟,詹天佑创造性地在青龙湖东沟地段成功修筑了人字轨道。列车在此处用折返方法攀斜,但坡度仍达到33.7度,需要由两部机车牵引,用掉头互相推挽的方法,以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过渡】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铁路的修筑权被列强把控。
(3)到1911年,全国铁路90%受外国人控制,这充分显示了中国铁路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材料三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
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近代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示】
积极影响: 1. 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2. 铁路的出现,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带动了与铁路建设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3. 铁路的兴筑和延伸,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沿线兴起,并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 4. 政治上,铁路加速了近代中国的一体化,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的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5. 铁路建设对封建的陋习等,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存在问题: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这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
【过渡】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另一大重要影响是轮船。
4. 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1)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
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黄鹄号”设计建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最初安庆内军械所从事制小火轮船,几经试航,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来安庆内军械所部分迁往南京,制造轮船的工作也主要在南京进行。1868年,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在长江正式试航成功,被命名为“黄鹄号”。它的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它的设计者徐寿是清末著名科学家,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
(2)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四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成立在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意义?
【提示】
意义: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它承担着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的作用,推动中国交通走向近代化;轮船招商局的成功创办和业务拓展,对打破列强在华航运垄断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交通与社会变迁
1. 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材料五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剑桥中国秦汉史》
思考:依据材料和教材,秦朝全国道路系统的修建有何影响?
【提示】
影响: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经贸往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 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而崛起,因津浦铁路而衰落
(2) 郑州因京汉和陇海铁路而崛起
(3) 纽约因伊利运河而发展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4) 曼彻斯特因通海运河而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总结】总之,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 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 唐朝为官方服务的邮路驿道众多
(2) 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3) 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4) 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大清邮政官局
(5) 电报、电话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大龙邮票的设计者是德国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崔德琳。1878-1885年前后发行三批,全套三枚,共三种面值。面值最高的五分银以代表皇权的黄色着色,三分银用代表喜庆的红色,一分银用绿色。邮票票面上有四腿儿龙,每只腿五个爪伸向图案四角,衬以云彩水浪;龙头下方有一颗火焰球。
材料六 客邮
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客邮的设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
——历史纵横
解读: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办邮局,一方面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另一方面也让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近代邮政先进之处,公私兼顾、信资少、递送快、准确度高。
【总结】
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铺设道路,开凿
运河,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将人员和物资越来越快捷、安全地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世界逐步联系为一个密切的整体。
【设计意图】
“史料为王”是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教学中运用文字、图片、表格等不同形式的史料,引导学生在观察总结、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实质性的认知。丰富的、不同层次的问题的呈现与思考,引导学生认识交通路线的变化,理解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充分体现“一份史料说一分话”,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
1. 条件
2. 古罗马的陆路交通
3. 古代中国的陆路交通
二、水 路 交 通
1. 中国古代的水路交通
2. 近代西方的水路交通
三、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一)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
(二)古代世界对海洋的探索
(三)新航路的开辟
(四)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四、工业革命与交通运输的发展
1. 条件
2. 近代西方的铁路建设
3. 近代中国的铁路修建
4. 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1. 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 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 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为“通中外,畅古今”,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水陆交通变迁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认识人类拥有认识自然、发挥聪明才智改变世界的能力。并且能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教学中选择了古今中外各种史书中关于交通的记载,让学生在研究史料中完成探究学习,从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