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460011049000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第一子目主要讲述汽车的广泛使用、高速公路与高铁的铺设、航运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等内容,是传统陆海交通的发展。飞机则是20世纪的新产物,所以单列一个子目“航空的发展”。
【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年半的高中历史学习,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20世纪世界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等背景已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通过12课《水路交通的变迁》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交通事业发展等有所了解。
本课可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源,通过课堂由浅入深的引导,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部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同时,学生对于部分问题本质的认识,如现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等问题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引导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中外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现代各国的交通运输与社会生活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2.运用史料分析,理解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原因,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自豪感。
3.认识现代交通新变化对社会生活影响,提高学生对社会变化的历史解释水平,增强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
难点: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案:
导入新课
左图是港珠澳大桥,它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的建成通车,极大地缩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由于它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港珠澳大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习近平主席这样说道:“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建造港珠澳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智慧和实力。那么,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交通运输还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由港珠澳大桥和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导入,激发学生对中国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取得成就的自豪感。
陆海交通的发展
汽车工业的发展
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
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在前人基础上设计了一台三轮汽车,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本茨也被誉为“世界汽车之父”。次年初,本茨的这个发明取得了德意志专利权,因此德国人把1886年称作汽车的诞生年。
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该车后来由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线装配,因此成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由此,人类真正跨入汽车时代。
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
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1956年,苏联人设计、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车诞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是南京汽车制造厂于1957年制造的轻型载货汽车。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781.9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过渡】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
(二)高速公路的发展
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速公路出现
2. 二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材料一 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1929-1932年,德国为解决科隆至波恩间的交通堵塞问题,修建了一条连接两城、专供机动车行驶的新型公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全程没有交叉路口和红绿灯。当时的科隆市长阿登纳认为:“未来的道路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德国的第555号高速公路就是在这条路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历史纵横
解读:这段材料介绍的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的情况。
3. 新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
【过渡】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后,通行汽车的公路才在中国发展起来
(1)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2)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三) 高速铁路的发展
【过渡】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车的发明和铁路的建设推动陆上交通的革命
1. 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
2. 法、意、德等国家纷纷效仿,建设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的区别在于:它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没有急转弯,通行速度大幅加快。继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后,1981年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铁试开时开出了38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后来的正式运营最高速度为270千米每小时,使巴黎至里昂原来近4小时的旅行时间减少到2小时。随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也纷纷效仿,建设高速铁路。
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建设高铁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铁路修筑掀起高潮,修筑了多条著名铁路
(1)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 到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3.5万千米
(3) 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4) 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在2014年建成通车。
思考:根据以上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陆上交通有什么新特点?
【提示】
新特点:20世纪陆上交通呈现发展迅速、专业化、高速化、网络化的新特点。高速公路和高铁,都体现了“高速”两字,汽车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可以用“高速”两字来概括。
船舶制造与海上交通的发展
世界航运业与海上交通的发展
【过渡】科技发明的进步,促进远洋轮船的发展
(1) 20世纪的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2) 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3)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
是世界最长海底隧道和第二长铁路隧道
建设这条隧道的想法源于19世纪初。1987年,在长期地质钻探的基础上,隧道破土动工,1994年隧道开通。隧道两端分别连接着英国的福克斯通和法国的加莱,全长50余千米,其中水下长度达到38千米。
新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1)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服务于国防建设,此后逐渐融入市场
1960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该货轮载货量1万吨,排水量1.6万吨,航速17节,续航力1.2万海里。它是中国内地第一艘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其主机是中国内地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功率为6482.7千瓦低速重型增压柴油机,有三四层高,约400吨重,由5万多个零件组成。船上还有电机设备近300台,全船的发电量可供一个有10万多人的小型城市照明使用。
(2)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改革开放后,船舶工业在保军转民、调整生产结构的初期,首先立足于争取国内船舶订货,以解决当时船舶建造任务严重不足的困难;同时,又积极开辟国际市场,把船舶出口列为一项重要的调整措施。船舶工业主管部门选中香港和联邦德国这两个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为突破口,以略低于日本船价的做法争取船舶生产订单,从1979年-1981年共承接出口船舶80万载重吨。1982年,首艘按国际船舶通行规范建造的出口船“长城”号建成。
(3) 201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航空的发展
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一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2. 世界航空业的发展
(1) 1914年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世界第一条空中航线
(2) 1919年,欧洲开通定期的国际航班
(3) 20世纪上半期,技术进步使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4) 20世纪70年代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前所未有快捷时代到来
3. 新中国航空业的发展
(1)1950年,新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①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中苏双方各占50%的股份。管理机构由中苏双方派员出任领导,两年轮换。1955年,苏方将股份全部移交给中国。
②中国开通中苏国际航线三条、国内航线两条。当时中国的航空业规模仍然很小,到1951年底,国内航线旅客吞吐量还不到2.4万人。
③1980年,中国研制的第一架现代化喷气式大客机“运—10”型号飞机首飞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
④2017年5月,比肩波音、空客的中国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表明中国航空制造领域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2)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是235个,飞机3639家,定期航线4945条,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674万吨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2014年开始修建,2019年投入使用。机场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拥有四条跑道,260个机位,可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62万架次的需求,目前已经开通三百多条航线。该机场为国际航空枢纽,与首都国际机场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总结】总之,飞机的发明和民航的发展,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
材料二 “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应当是适应战争的需要先搞修理,再由修理发展到制造。开始规模搞得小一些,由小到大,主要先解决飞机修理的需要,要保证朝鲜打仗。在设计和建造修理厂的同时,应有今后转为制造工厂的安排。”
——《周恩来年谱(1949 -1976)》
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周恩来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问题作出的指示及原因。
【提示】
指示: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航空工业要走先修理再制造的道路。
原因: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但是我们的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落后。
材料三 中国民航自成立以来,领导体制经过六次变动:一九四九年民航局成立时,建制属中央军委,行动上由空军司令部指挥,业务上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一九五二年四月,建制改属空军,各项工作均由空军领导;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分工领导;一九五八年二月,改为交通部部属局,由空军和交通部分工领导;一九六二年四月,又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分工领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各项制度按军队的执行;一九八〇年三月,再次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王乃天主编《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思考: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1980年前有何特点?为什么?
【提示】
特点: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民航领导体制变动频繁。民航总体上是一个军队领导为主、政企合一、半军事化的行业,基本实行军事供给制。
原因:民航之所以长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中国航空资源紧张等是分不开的。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80年邓小平提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拉开了民航管理体制“军转民和企业化”的改革序幕。民航领导体制的变化,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经过3年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节选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方面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提示】
1. 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和政府鼓励和扶持的政策利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3. 思想上,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技术支撑。4. 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与付出。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材料五 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试观世界今日最文明之国,即道路最多之国,此其明证也。中国最繁盛之区,即交通最便利之地,此又一证也。故吾人欲由地方自治以图文明进步,实业发达,非大修道路不为功。凡道路所经之地,则人口为之繁盛,地价为之增加,产业为之振兴,社会为之活动。道路者,实地方之文野、贫富所由关也。
——《孙中山全集》第5卷
思考:道路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
意义:孙中山的核心思想是:“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点出了交通对文明开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道路开通具有促进人口和地价增长,推动实业振兴和社会活动的重要作用。
1. 交通的进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的时间,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 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增长及市区面积扩大
材料六 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
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吴蔼宸《华北国际五大问题》
思考:天津市的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出其中的规律。
【提示】
变化:从围绕“旧城”到沿着“河流”;再到沿着“铁道线”到沿着“电车道”发展;
规律:天津市的发展,是随着交通的变迁而进行的。
3. 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时间观念的改变
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材料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
——根据《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公用事业》编制
思考:这个时刻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影响: 汉口的公交车,已经按分秒来计算时刻。这对想要乘坐公交的人形成准确的时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体现出现代交通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另外,伴随着时间观念的改变,上下班与早晚高峰,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常态
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使人们在每天近似时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4. 交通改善还带来了大众旅游潮流
在古代,以消遣为目的旅游主要是社会上层,所依赖的交通工具主要为畜力,如马、牛、驴等。
在近代,旅游者所依赖的交通工具使用机器动力,如火车、轮船等,旅游中介机构也已经出现,旅游的人数增加。
二战后,交通工具进一步缩短了旅行所需要的时间,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加之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于自己乡土本国以外的事物,并因此产生了外出旅游的兴趣,形成了旅游大众化的潮流,旅游活动也随即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行业——旅游业。
因此,交通的发展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在旅行的过程中,了解和领略了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到要加强“交通强国”建设,这标志着建设交通强国已经由行业愿景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来看,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交通运输行业必须义不容辞地扛起先行的旗帜,踏上奋力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板书设计】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陆路交通的发展
(一) 汽车工业的发展
(二) 高速公路的发展
(三) 高速铁路的发展
二、船舶制造与海上交通的发展
1. 世界航运业与海上交通的发展
2. 新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三、航空的发展
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2. 世界航空业的发展
3. 新中国航空业的发展
四、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 交通的进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的时间,世界成为整体
2. 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市区面积扩大
3. 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 交通改善还带来了大众旅游潮流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分别是陆路交通的发展;船舶制造与海上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新中国建立以来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梳理恰当,为后期学生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在梳理出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完成对相关内容的总结与归纳,经过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把握更加有据可抓,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落实,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注意结合新课标相应要求以课程的完成为首要目的,充分利用教材辅栏《历史纵横》、《思考点》、《史料阅读》的史料和问题,适度引用课外史料,注重史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学生从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在激活思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