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活动课 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活动课 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09:0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67130012039600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
以“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题,寻找身边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痕迹以及精神文化痕迹。锁定某一历史现象,通过个人查阅资料、小组专题研讨以及全班展示等方式,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揭示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
【活动目标】
搜集相关资料,按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三条线索,分门别类列出若干历史现象,并分析其中哪些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从中遴选出某一具体的历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挖掘这些历史现象的成因;分析某一历史现象的若干成因之间的关系,探索技术对这一系列成因的作用,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活动过程】
【步骤一】通过回顾《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相关知识,使学生理解大量劳动实践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步骤二】围绕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三条线索,分组锁定研究的具体领域,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与具体问题之后,经过相互讨论,树立清晰的问题意识,写出自己的研究计划;也可以小组协作,明确人员的分工、搜集资料的路径方法、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步骤三】各组形成书面研究报告后,进行分组展示,推选代表汇报研究成果。针对每一组特定的问题,展开全班讨论,并解决分歧,进而形成全班的总结报告。
【活动说明】
人类历史前进不息,它囊括了人类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按照唯物史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演进过程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是我们学习历史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次活动的设计旨在围绕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三条线索,探究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革命性意义。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史料实证的能力。
【活动展示】
导入展示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到: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设计意图】围绕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展示分为三个环节农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信息革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正式展示:
一、第一小组展示《农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非金属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铁器时代。
(1)生产工具的非金属时代,分为单体生产工具(握在手里直接使用)和复合生产工具(将各个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生产工具,如弓箭)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为单体生产工具,这一时期工具粗糙,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磨光和钻孔技术应需而生。新石器时代各种复合工具成为生产工具主流。
(2)生产工具发展的第二阶段为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明标志人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入新阶段。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在哪个地区,青铜资源有限及其自身硬度问题导致其无法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大量的非金属工具依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主体。
(3)生产工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为铁器时代。中国冶铁技术约起源于公元前10世纪,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发明了生铁和生铁炼钢技术,大大提高了农具的质量。
2.工具的进步尤其是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从集体劳作转向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春秋战国时期,家庭式劳作逐渐被确立,并在中国呈现出男耕女织的特点。
3.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
(1)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材料二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方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说明秦是如何“改变剥削方式”的,成效如何?并且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鞅变法的实质。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措施,国力迅速上升,军队战斗力增强,实现了国富民强。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
(2)“礼崩乐坏”社会现实的物证。
(3)士阶层出现,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向民间普及。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劳动分工,促使“劳心者”和“劳力者”由两部分社会成员分别承担,而且也提供了足够多的劳动产品养活脱离体力劳动的“劳心者”。职业分工也被社会所承认。士阶层是宗法贵族的底层,世卿世禄制被废除之后,许多贵族降到士阶层,士阶层的队伍壮大起来。“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促进了文化繁荣。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向民间普及。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还促进了劳动分工,促使“劳心者”和“劳力者”由两部分社会成员分别承担,而且也提供了足够多的劳动产品养活脱离体力劳动的“劳心者”。职业分工也被社会所承认。士阶层是宗法贵族的底层,世卿世禄制被废除之后,许多贵族降到士阶层,士阶层的队伍壮大起来。“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促进了文化繁荣。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向民间普及。
(4)出现“百家争鸣”盛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逐步加剧,社会冲突愈演愈烈,旧的制度分崩离析,士阶层不仅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而且出于文化上的使命感,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这些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
4.活动小结
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劳作方式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经济得到重大发展,而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逐渐解体。随着士阶层的壮大,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向民间普及。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设计意图】结合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的内容,以耕作工具为切入点,探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引起的社会变革。
二、第二小组展示《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
材料四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五 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讯事业。我们知道,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形成了以纺织、化工和面粉工业为支柱产业的近代工业体系。
民国时期,天津先后建起六家大型纺纱厂,即华新、裕元、恒源、北洋、裕大和宝成纱厂。到1922年,天津已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纺纱工业城市。1932年,宋棐卿留美回国,在天津创办了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创造了“抵羊”商标,蜚声中外。
侯德榜,化学工程专家,1921年留美回国,主持永利制碱厂建设。1941年发明“侯氏制碱法”。
1914年,范旭东等人创建了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1915年建起了中国第一个精盐工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行销国内市场。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的精盐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人食用粗盐的历史,标志着中国的食盐生产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天津的机器制造业起源于19世纪的天津机器局。到了清末民初,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却没有形成大型企业,而是出现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甚至作坊型企业。三条石工业区是典型的代表。在三条石形成的铸铁和机器制造业中心,对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的熟练工人。三条石福聚兴机器厂的生产车间,现在已被开辟为博物馆。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东西方文化互相交汇和碰撞,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后划为英租界。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五大道地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建筑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是迄今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1882年“0”号机车投入唐胥铁路运行,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蒸汽机车。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通讯工具的进步体现在,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3)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媒处于起步阶段。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此后,一些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陆续出现,维新派的《国闻报》,革命派《民报》等,反映了社会思潮,推动中国报刊业呈现繁荣景象。
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不久,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电影。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渔光曲》1934年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记录,并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4.活动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逐渐兴起。与此同时,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设计意图】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主要侧重于英国工业革命及其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二小组将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三条线索,探究工业革命下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三、第三小组展示《信息革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1.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1)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000年-50000年前。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在中国,陶器上的符号出现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中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因此,又叫“钟鼎文”。
(3)印刷的发明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而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在中国,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直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侯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主要印刷中心有成都、开封、临安、福建。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4)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5)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至今,正在研究第五代智能计算机。
2.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作用。
材料七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成为先导技术,促进了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经济生活起着引领作用。
3.现代科技进步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材料八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现代科技进步使交通便利,人与人的交流畅通,带来一系列新的娱乐方式和休闲方式,使服务更加便捷等。
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材料九 科技无疑会让人类的未来变得更好,但好莱坞科幻电影式的忧患意识也绝不是杞人忧天。技术手段本身也许是中立、不带偏见的,但当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它们时,总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信息会演变成语言暴力,商业服务会附带上隐私侵犯,能源开发会带来毁灭性的武器变革……不论使用者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应该相信未来的图景是阳光灿烂的,也应该警惕对新技术过于盲目的乐观,它是笼罩一切的阴云。
——[英] 詹姆斯·布莱德尔《新黑暗时代》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科学技术之所以会产生消极后果,一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作用的有效控制。人类逆自然规律行事,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破坏生态平衡,加剧了生态危机,从而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二是对科学技术的错误利用,比如将本来提供新能源的核能用来制造核武器,发动战争。
5.活动小结
现代科技成就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方式、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上具有革命性意义。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信息技术等一系列高精尖成果快速转化成经济效益,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科技进步也改变了劳作方式,大量人力从生产线上解放下来,中产阶级愈发壮大,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化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出现。科技进步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拓宽了交流渠道,丰富了娱乐活动,扩大了认知视野。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总结成就时,尽量全面一些,比如冯如制造飞机,就漏掉了。
【设计意图】选择性必修2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从多个层面介绍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从人类信息交流和通信的演化进程可以清楚地体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性。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自从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人工智能已覆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鼓励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创新,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第三小组探究的主题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活动拓展】
希望组长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网页、黑板报、校刊等多种平台进行展示,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集思广益,完善研究成果。
【推荐书目】
1.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著,强朝晖译:《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3.何传启主编:《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澳]托比·沃尔什著,闾佳译:《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